准噶尔盆地玛湖凹砾岩十亿吨级特大型油田发现纪实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砾岩十亿吨级特大型油田发现纪实
二出断裂带 再战斜坡区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砾岩十亿吨级特大型油田发现系列纪实之三
刘亚峰

本报记者 崔文娟 摄 2018年8月22日,准备合影的准东公司钻井工们,听说他们提前12天完成了玛湖油田最深水平井的施工,并创造了玛湖油田五项纪录的消息后,跳起来欢呼。

        

    战场上,最令敌人恐惧的状态不是刀光剑影和枪林弹雨,而是沉默。

    艾青在《克拉玛依,沙漠的美人》一诗中深刻地写道:沉默的战士,有着最坚强的心。

    玛湖凹陷斜坡区勘探工作的沉默,绝不是停止,更不是缴械投降。

    在这十几年看似沉寂的外表下,热流在暗中奔涌,心脏在强力搏动。

    新疆油田的地质勘探工作者绝不认为玛湖凹陷斜坡区没有巨量的石油资源,他们坚信:玛湖地区地下蕴藏的石油资源,终将会成为祖国经济建设的生力军,甚至成为主力军之一。

    是的,他们在默默地舔舐伤口的同时,双手早已经在磨刀了。

 

    一

    新疆油田的地质勘探家全面分析了初战玛湖失利的原因。从总体上说有两个根本原因:第一是对凹陷区砾岩储层的地质认识不到位;第二是缺乏针对砾岩油藏的勘探开发配套技术。

    把这些原因分解开来,有“三个认识误区”和“三个技术桎梏”——

    第一个认识误区是:斜坡区构造简单,缺乏钻探目标。初战玛湖,大家都秉承着传统的“构造勘探的思路”,认为斜坡区构造相对简单,正向构造不发育,广大平缓斜坡区构造油藏勘探潜力不大。

    第二个认识误区是:以传统沉积学理论为指导,认为凹陷区缺乏规模有效储层。

    传统沉积学力量认为,三叠系百口泉组是冲积扇沉积,大小混杂,非均质性极强,因此“名声不好”,是“低产低效”的代名词。且扇体沿盆缘断裂带分布,有利储层局限分布于扇中附近,广大斜坡区以细粒沉积为主。

    所以,当时研究认为,砂砾岩储层有效埋深是在3500米以浅,但凹陷区大部分区域的埋深在3500以深,即使有砾岩,也缺乏充足的储集能力。

    第三个认识误区是:生油区和储油区的物理距离很远,而且两厢分离,这样的生储模式,在传统上认为难以规模成藏。

    而三个技术桎梏,主要体现在常规测井技术、常规地震资料和常规压力技术方面。

    透过上述显得较为专业的表述,哪怕非专业读者也能品出一点滋味儿:这三个认识误区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传统”;三个技术桎梏也有一个关键词——“常规”。

    什么是传统?

    “传统”的标准定义是: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什么是常规?

    “常规”的标准定义是: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

    所以,“传统”和“常规”既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在“日心说”出现之前,“地心说”就是世界观的传统;在科学诞生之前,占卜就是解决问题的常规。

    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是因为它诞生的环境长期未有改变;常规之所以成为常规,是因为执行它的环境长期未有改变。

    于是,传统就具备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常规就具备着运用效能。但是,如果事物发生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根本性指导作用就可能不复存,常规的运用就可能失效。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出那句话——“传统,就是用来打破的;常规,就是用来突破的!”

    

    这“三误区三桎梏”,读起来条条都让人愁眉紧锁。但是,这些被逐渐认清的认识误区和准备破解的技术桎梏在地质家眼中,却是越拉越满的弓弦,那支捏在手中的鸣镝快到击发出去的时候了。

    2007年,由新疆油田公司牵头,联合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杭州地质研究院,通过对环玛湖凹陷斜坡带新一轮的整体研究,明确了玛湖斜坡区西环带是石油预探的重大战略领域。

    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2010年,勘研院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方案:在长50公里、宽10公里的夏子街—玛湖鼻状构造带上选择突破口。

    进一步的研究,锁定了这次再上玛湖“第一战役”的战场:将夏9井区—玛北油田之间的低勘探程度区不整合面之上的三叠系百口泉组作为再上斜坡区的勘探突破口。

    又是百口泉组?

    这个给人希望又让人失望的百口泉组,折磨得一代又一代克拉玛依石油科技工作者痛苦却又执着追求,欲罢不能。

    所以,不同意见的出现,便成了很正常的事情——

    一种观点认为,勘探开发百口泉组是不会有效益的。夏子街油田就是很好的例子:那里的百口泉组埋藏深度只有一千多米,但其产量之低,都导致开发无效益。

    对此,更多的科技人员认为,要整体看待油气工业的发展:新世纪以来,针对低渗透砂砾岩的储层改造技术取得了跨越式进步,长庆油田已经成功地推广使用了体积压裂技术等高新储层改造技术。

    争论的裁定交给了新疆油田公司的决策层。

    这些勘探专家出身的领导没有陷入具体的技术环节中去,而是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选择这块从未有过成功经验的区域和层位,如果失败了,将会损失几千万元投资。但如果成功了,首先很有可能会打开西北缘斜坡区这个广大的勘探领域;第二,可以撬动探明而未动用的玛北油田的开发工作;第三,可以兼顾乌尔禾组的勘探。

    石油工业本就是高风险的行业,需要战略家在需要的时候拥有大胸怀、大气魄和大担当。

    于是,2010年9月新疆油田公司决定:确定在夏9井区至玛北油田之间的低勘探程度区部署玛13井,目的层:三叠系百口泉组。

    

    对玛13井,勘探开发研究院信心满满,他们专门把这口井定为2010年的“过冬井”。

    “过冬井”是有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的——

    优选特别有把握的井,秋天开钻。入冬之前,将目的层全部钻穿,然后停工过春节。等到来年春天,克拉玛依市的“两会”和新疆油田公司工作会议刚刚开完,就立即对目的层试油,向社会公开发布“又有勘探大发现”的好消息——也就是克拉玛依人熟悉的“春雷井”,给新的一年带来好兆头。

    玛13井如期开钻了,如期完钻了,钻井工人们如期回家过年了,克拉玛依“两会”和新疆油田公司工作会议如期召开了,玛13井又如期复工了,但是——

    在钻揭油层的过程中,现场的地质录井队如勘研院预计的那样,在百口泉组发现了“百三段”和“百二段”。

    根据实测数据分析,现场决定主要测试“百三段”:虽然出油了,但产量不稳定;而“百二段”被认为是无测试价值的层段。

    于是,2011年的“春雷井”中,没有玛13井的名字。

    但是这次,科技人员并没有因此而慌张,一上玛湖失利后沉寂的这些年中,这群默默发力的奋斗者已经走出了认识误区,具备了突破技术桎梏的信心。他们坚定地认为,玛13井是肥肉中的脆骨。咬到这块脆骨,并不代表脆骨周围没有肥肉。

    在详细研究了玛13井三叠系百口泉组的岩心,对这个区块的沉积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新疆油田公司综合判定为这里是“湖泊背景下粗粒的缓坡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这一观点,突破了陡坡山前洪积扇的传统认识。于是,勘探领域从围绕山前扇中部位勘探,转向了整个凹陷前缘相带勘探;从坡上常压中质油藏转向坡下高压、高熟、高产油气藏。

    循着这个观点可以得出解决目前具体问题的方法:只要采取针对性的储层改造工艺,这个区块应该具有较大的提产空间。

    新疆油田公司认可了这个观点,并作出部署:针对三叠系百口泉组二段,部署专层探井玛131井。

    玛131井,被确定为2011年的“过冬井”。

    

    转过年头,2012年3月——又到“春雷井”的发布时间了。

    新疆石油报报道:“玛131井在钻探过程中见良好油气显示,该井采用二级加砂压裂新工艺,首获工业油流,并稳产在日产8-11立方米原油。玛131井的出油,标志着玛北斜坡区百口泉组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拉开了斜坡区油气勘探的序幕。”

    序幕!

    也就是说,玛131井的成功,是燃烧玛湖凹陷斜坡区的第一颗火星——这里应该存在大面积成藏的可能性,应该有着超乎想象的大场面。

    但是,科学不相信感觉,而是需要充足而扎实的证据。

    接下来,在对玛131井周围十几口老井的测井资料进行全面综合解释之后,得到了测井解释人员的回馈:“百口泉组的油层多得很啊!”

    搞研究,实践很重要,但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支持。如果只凭对测井资料解释就下结论,还是不够严谨。于是,又从理论的角度进行论证。

    这项工作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国内外大面积岩性油气藏成因调研,深化成藏控制因素分析;另一方面,把斜坡区的资料进行对比对照研究——

    斜坡区受三面遮挡,具备整体含油的宏观成藏背景。其中,夏子街物源体系北侧以断裂遮挡,东侧以致密砂砾岩遮挡,西侧以泥岩分割带遮挡。夏子街扇三角洲前缘相砂体分布稳定,顶底板条件良好,湖相泥岩作为顶板、褐色致密砂砾岩为底板。斜坡区内构造平缓,储层低渗,边底水不活跃,有利于大面积成藏。

    这样的条件,就是天生的大油库啊!

    新疆油田公司立即决定:优选10口井恢复试油,另外,再钻两口新井!

    明日将推出《理论自创立  技术我更新——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砾岩十亿吨级特大型油田发现系列纪实之四》,敬请关注!

 

时间:2019-01-11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