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海:三十年和城市共成长
王瑜

徐克海(左一)。 图片由徐克海本人提供

    1986年,18岁的徐克海从四川老家宜宾南溪投奔生活在克拉玛依的姑姑。

    来之前,他听姑姑说了很多克拉玛依的故事。

    “这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

    “这里的人都很好!”

    “这里就业机会多,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有收获!”

    ……

    打工,挣钱,盖房子,娶媳妇。对十八岁的徐克海来说,未来规划似乎清晰可见,又似乎是遥不可及的。

    到了克拉玛依,年轻的徐克海经介绍到工地做小工。提灰桶、搅拌灰料,搬水泥、砖石、沙子,给老师傅打下手,徐克海靠卖力气每天挣五块五毛钱。

    干了两个月,天气转冷,工地进入冬季停工期,徐克海没工作干了。寄宿在姑姑家的他没闲着,开始跟着油龙小区的老乡学补鞋。他记得出村时老父亲交代的“技多不压身”。

    虽只念到初中毕业,但他学习能力极强。钉鞋掌、补鞋帮……连师傅都夸他伶俐善学懂得钻研。

    徐克海心里清楚,哪有什么伶俐善学,都要靠勤苦打底色,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初学时,钉锥的小尖钩戳进指甲,他忍着痛自己划开伤口取出小尖钩给自己止血上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冬日里,他挑着扁担游走吆喝穿梭在居民区里挨家挨户招揽生意……

    开春了,徐克海没再上工地,而是在油龙小区沿街的商店门外跟着师傅张罗起修鞋补鞋的摊摊,一天能挣十余元钱,多的时候一天二十元钱也不在话下。

    几年下来,在他手里,无论损坏的是鞋子还是拉链、背包、雨伞都能完美修复。周边居民们也都知道了商店门口那个修鞋的四川小伙儿是个巧手的利索人。

    1990年,徐克海又学着配钥匙,主动“升级”自己。那时,配钥匙还是手摇设备。每个月徐克海都到乌鲁木齐小西门、南门进货。1991年时,他花了四百块钱进了一台电动配钥匙机器。当时,配一把钥匙只收一块钱。直到1998年,他才停了这手艺摊。

    1994年,徐克海结识了来自四川南充的老乡杜碧英。杜碧英1992年跟着亲戚、家人来到克拉玛依,并学了美发,和几个美发师一起经营一家仅有十余平米的美发店。

    两人结识后,徐克海常常到杜碧英的店里帮忙。这个手脚麻利的小伙儿很快就俘获了杜碧英的芳心。

    1995年,两人结婚。施工队的宿舍房成了他们的结婚新房。

    1998年时,两人有了自己的租住房。杜碧英也开始独立经营起美发店,店就选在社区商店旁。每每一下班,徐克海就到店里给妻子帮忙,慢慢地妻子成了他的师傅。周围的邻居、老乡们见证着两口子的幸福生活。

    2006年,徐克海购置了一套61平方米的小房子。搬完家的那一刻,夫妻俩人高兴极了。那年,他们的儿子10岁,在第十三小学就读。

    从2009年开始,徐克海夫妻俩人每月都主动参与社区便民利民活动,带着理发工具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邻居们理发。徐克海说,这是回报这么多年来在克拉玛依的邻居们、老乡们对他们夫妇的照顾。

    如今,徐克海的儿子已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徐克海把87岁的老母亲也从南溪接到了克拉玛依一起生活。他最小的弟弟也跟着他来到克拉玛依打拼,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徐克海把姑姑当年说的话转给了弟弟——

    “这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

    “这里的人都很好!”

    “这里就业机会多,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有收获!”

 

时间:2019-11-15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