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无悔忠诚使命 践行援疆初心——记浙江省援疆干部叶祥发

2017年2月,叶祥发从美丽的西子湖畔来到托木尔峰脚下,开启了援疆征程。近3年的辛勤付出,使得浙江三大产业援疆支柱之一的助力精准脱贫“万亩亿元”增收工程成效显现,在阿克苏地区脱贫攻坚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想为边疆做点实事

“我要去援疆,最近就走。”2016年8月的一天,叶祥发回家后对妻子说,但妻子听后坚决反对。他又跟有60多年党龄的父亲谈,老人说:“共产党员要讲觉悟,既然决定了,就去吧。”临行前,妻子拿出新买的羽绒服说:“家里有我,你在新疆把自己照顾好。”妻子的话,让人到中年的叶祥发泣不成声。

刚到阿克苏,叶祥发便被地区科技局请去介绍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成功经验和启示。课后,学员们请叶祥发参观果园。叶祥发发现田间地头满是果树枝条,长期从事食用菌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叶祥发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他心中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干旱地区林下套种黑木耳发展循环经济。

叶祥发迅速展开调研。然而,培育食用菌对空气湿度要求较高,阿克苏高温干旱,培育黑木耳风险和难度极大。掌握干旱地区黑木耳菌丝生长规律和有效控制湿度,成为摆在叶祥发面前的一个课题。

■倾力研究黑木耳培育技术

说干就干,叶祥发开始了试验。他采集了多种果树枝条,快递给浙江省农科院食用菌专家,请他们帮助制作黑木耳菌棒。半个多月后,喜讯传来,菌丝发育良好,浙江省农科院迅速将菌棒发回阿克苏继续试验。

为了节约时间和经费,叶祥发把试验场地设在浙江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后院的柳树下。在菌丝发育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出木耳的关键时间,连熬了几个昼夜。因夜间长时间露天工作,叶祥发整个人瘦了一圈,还患病住进了医院,在这期间,他仍不忘请同事帮忙为菌棒浇水。

叶祥发连续3个多月坚持试验,形成上万个数据,30个试验菌棒成功长出了第一茬新鲜黑木耳,指标均达到或优于设计目标,初步找到了人工培育黑木耳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人工培育黑木耳被阿克苏地委和行署确定为助力精准脱贫“万亩亿元”增收工程,申报为浙江省重点扶持重大科技项目。阿克苏地区在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阿克苏校区建成“万亩亿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了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技术开发模式。

■蹚出一条推广路子

试验成功后,叶祥发开始谋划推广路线。让农民尝试从未种过的新鲜事物,并非易事。叶祥发走遍了两个试点县所有的乡镇,向农民宣传培训种植技术,但“我再考虑考虑”“别人种了我再种”,是他听到的最多的话。

无奈之下,叶祥发找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驻乌什县前进镇托万克麦盖提村“访惠聚”工作队寻求帮助。工作队领导与叶祥发商议后,决定免费发放一批菌棒,走示范推广的路子。

因车祸高位截瘫、生活困难的村民木塔力甫成为第一个受益者。经过叶祥发手把手指导,2017年夏天,木塔力甫种植1700个菌棒,不到3个月收入8500多元,在村里引起了不小轰动。2018年秋季,黑木耳种植技术在阿克苏地区全面推开,覆盖了100多个贫困村5000个贫困家庭,带动近3万人脱贫。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偏远乡村是叶祥发的“栖息地”,田间地头是他的“办公室”,叶祥发走遍了阿克苏地区8县1市近百个村,走访农户400余户1800余人。一顶草帽成了叶祥发工作的“装备”,他被群众和基层干部亲切地称为“草帽专家”。提到叶祥发,农民都会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亚克西!”

援疆以来,叶祥发把援疆当事业干、把岗位当阵地守、把奉献当本分看,向阿克苏地区各族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时间:2019-07-29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