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沙海深处写青春
武海丽 高 原

    青春素描:

    他,37岁,在沙漠油田扎根十二年。作为一名石油人的后代,他像父辈一样爱上那身红工服,爱上那份石油脉动。作为一名班长,他喜欢“自找苦吃”,也乐于钻研。

    青春坚守:

    二十余万字的读书笔记,蕴藏着他对做好石油工作的一份执着。这份执着,是他对责任和担当的坚守。哪里艰苦,去哪里,是他对坚守的诠释。

    青春誓言:

    他觉得自己也是一株梭梭,他的青春也会在沙漠里开花结果。

    从克拉玛依城区向东沿石西公路约一百七十公里,进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就到达了新疆油田公司石西油田作业区。

    当城区点亮了万家灯火,绵延起伏的沙漠呈现出一片空旷和寂寥。然而,就在这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挖掘地底下埋藏的“黑色血液”,与黄沙作伴、与寂寞相争、与梦想相随……

    石西油田作业区第三采油站204采油一班班长赵林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扎根大漠深处的十二年里,他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自己的“石油青春”。

    一脉相承

    “既然去了,就要好好干。”2007年,赵林通过招录考试进入石西油田作业区。上班第一天,他的母亲把这句话叮嘱了好几遍,因为她心里十分清楚:成为一名采油工,并非儿子心甘情愿。

    赵林是个“油二代”。他的父亲是一名罐车司机。在他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每天早出晚归,难得给他一个拥抱。他脸上的胡子很扎人,身上的红工服总是脏兮兮的,有一股怎么也洗不掉的油味儿。等赵林上了小学,开始尝试用稚嫩的小脑瓜了解父亲的工作时,父亲却骤然离世。

    或许就是因为这个遗憾,高考填报志愿时,他不顾家人亲友的建议,固执地选择了重庆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

    四年时光倏忽而过,在南方潮湿的空气中打拼的日子里,莫名地,他有点想念起家乡的样貌来。再加上母亲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的催促,他最终踏上了归家的列车。

    上岗伊始,赵林接到的任务是考驾照。让他感到特别尴尬的是,一同学习驾驶的二十多人中,他的车技竟然是最差的!尤其是练习驾车爬坡时,对他而言是一种煎熬:他换挡慢,车子老熄火,免不了被人笑话。

    教练脾气火爆,斥责也是在所难免。等他慢吞吞地把车停稳时,脸早已经红到脖子根。怎么办?赵林悄悄对自己说:“熟能生巧”。为了争取更多上车练习机会,他常常厚着脸皮“缠”教练,一遍不行练两遍,两遍不行练三遍……

    驾照拿到手了,赵林的日子却还是不轻松。和别人相比,他因为专业不对口,连基本的石油生产流程都搞不懂,一到现场就一头雾水。在井口,他分不清直通和旁通;在计量站,他不知道哪个是管汇间,哪个是配水间。类似的“低级错误”犯得多了,他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打退堂鼓吗?不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每天带着小本子跟着老师傅跑现场,一遍遍地学流程、学工艺,经过短短几个月时间的历练,他便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经验。

    为了提高理论知识,他专门托人购买了《采油技术手册》《抽油机井管理》等专业书籍,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靠着日复一日的积累,他涉览各类专业书籍四十余套,撰写读书笔记二十余万字,逐渐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

    2009年9月,赵林参加作业区第五届职业技能大赛,初次参加大赛的他便获得了采油组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他突然想到了父亲,如今他自己也穿上了红工服,身上也有了油味,强烈感受到了那份石油脉动……

    还有不甘心,不情愿吗?他在心底摇了摇头。

    自找苦吃

    “领导,派我去吧。”2014年,作业区石204新区块开发时,急需人员前去“开疆拓土”,赵林主动请缨。这实在是个“苦差事”。

    赵林原先所在的班组负责的区块距离作业区仅有几公里远,而石204新区块距离作业区有四十多公里远,那里的生活配套设施基本为零,中午连口热饭都吃不上。

    发现领导有些犹豫,赵林接着说:“我年轻,需要历练,就派我去吧!”就这样,他成为了石204新区开发先遣部队中的一员。

    与不能及时吃饭喝水、没有地方休息相比,赵林与同事最发愁的是赶不上生产进度。

    产能建设初期,石204新区有十几口井,井的位置比较分散,而且现场的施工进度还达不到油井进系统生产的条件,每口井都是单罐井。

    每天,赵林都需要往返于不同的油井之间量液位、放油,几乎每天都是晚上十点之后才收工。为了节约在路上的时间,他还开着巡检车抄近路。翻越沙梁子时,误车是常事。他的车斗里常备着铁锹和毛毡,基本上是开一路垫一路,握铁锹的手不出一个月就磨出了茧子。

    一年多以后,石204井区日产原油250吨,日产气9000多方,成为作业区稳产增效的一颗新星。对于石油人来说,没有比这更让人欣慰的事情了。赵林一改脸上的严肃和疲惫,嘴角总是溢着笑。

    遇上困难事、麻烦事就往前冲,几年下来,赵林的“自找苦吃”是出了名的,班组成员也都对他的这一特点习以为常。

    今年2月的一个早上,天空飘着小雪,赵林在巡井路上发现了一处路碍。它位于油田公路的中间,路过的车辆纷纷绕行。

    好好的路怎么会隆起个“土包包”?他下车仔细查看,这才弄明白:原来前几天有辆车在此处发生轮胎自燃,没有清理干净的橡胶和泥土、冰雪冻结在一起,足有二十多厘米高,等雪下大了,它就会披上雪的外衣,不容易被发现,经过的车辆如果不及时减速,撞上它发生侧翻可就麻烦了。

    当天的工作结束后,赵林四处找铁锹、榔头,喊上同事前去清障。他们七个人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天气里敲敲打打,忙活了两个多小时,直到每个人的额头都冒出了细密的汗才完工。

    事后,有人和赵林聊起当天的情形,打趣他是“多管闲事”。赵林不乐意了:“这怎么是‘闲事’呢?作业区里的事就是每个人的事。你不管我不管,真出了事故可就麻烦了。”

    乐于钻研

    赵林一直觉得“干一行,爱一行”还不够,还得“钻一行”。在工作中,他边干边思考,时不时得鼓捣出一些“小玩意”来。简易便携式人工快速油管接管辅助器就是其中一个。

    以往,在油田上铺设地面油管管线时,人工使用管钳旋转整根长约十米、重约一百公斤的油管,和地面产生的摩擦较大,费时又费力。

    怎样能减小摩擦呢?赵林思来想去,研究起了油管接管辅助器。这个辅助器由底座、固定轴、可旋转的短节三部分组成。使用时,把油管放在固定轴上,旋转油管节箍时可带动短节旋转。由于油管悬空于地面,阻力较小,这样一来,铺设地面油管管线时就变得省时省力。

    给油嘴打钢印,这也是赵林的“得意之作”。 2017年,第三采油站辖区面积扩大,在调整冲程冲刺时巡井工经常需要更换油嘴。更换期间,原油嘴标注的尺寸印记使用过一次后,会被油水腐蚀,另外,因其被流体冲蚀,大小可能改变,下次使用时,巡井工需要拆卸油嘴滤网重新测量,由于滤网拆卸困难,孔眼小、难以测量等原因,油嘴往往遭到弃用。

    赵林想到,可以在测量搁置的油嘴尺寸后,分别打上钢印,这样员工就可以对尺寸一目了然,便于循环利用。一个油嘴的价格约六百元,用了这个方法,一年可以少用一半的油嘴,一个班组一年就可以省下近三万元。

    “革新无大小,能用就是宝”,这些小发明、小改革虽然并不起眼,却能在实际生产中发挥大作用。赵林一边摸索一边积累经验,慢慢地搞出了“大动静”。

    目前,他共获得集团公司知识产权专利5项,作业区QC活动获奖4次,发表期刊论文6篇。去年,他获得了新疆油田公司第一届工具工艺工程创新大赛三等奖。他带领的班组和他本人还分别被评为油田公司首批示范班组和优秀班组长。

    身上有了荣誉,赵林的心里却并不轻松,因为他知道“一根手指再强,也不如拳头有力”,要让所管辖区域的油井安稳生产多出油,需要更多技术娴熟的采油工,需要更多勤于钻研的“小能手”。

    赵林一直在琢磨,如何把自己的所学所会传递给班组成员,带领大家一同进步。

    在沙漠生长着一种名叫梭梭的植物,其特性是耐寒、耐旱、抗风沙,可在沙土地上生存。别看它低矮不起眼,一米高的苗,根却有五六米深,拼命吮吸水分和营养,顽强成长,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绿色。

    赵林觉得自己也是一株梭梭,他的青春也会在沙漠里开花结果。

时间:2019-05-06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