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情岁月
    1974年,我被调入南疆石油勘探指挥部3257钻井队担任指导员,第一项任务就是从和田河大沙漠里把井架和设备抢运出来。
    1958年3月,在机械厂装修车间当工人;1959年9月至1962年7月在石油技校学习;1962年,技校毕业后分配到钻井处钻井大队任泥浆化验工;1963年年底在钻井处1217钻井队当资料员;1971年至1979年,先后在钻井处生活办公室任采购员、库房管理员等;1979年至1982年,在塔里木参加石油勘探会战;1982年调回钻井处物资供应公司,先后任材料股长、库房党支部书记;1997年10月退休。
    1960年初,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刚从部队转业的我,还没来得及回安徽老家看一眼,便与3000多人一起坐上了开往新疆的列车。
    1955年9月至1958年8月,参军到朝鲜战场支援前线;1958年8月至1965年1月在新疆石油管理局输油公司,分别从事柴油机工、修理工、电焊工等工作;1965年1月至1987年7月,在钻井处任电焊工,随同井队一起负责井架安装工作;1987年7月至1993年10月,在塔里木参加石油勘探会战,任电焊工;1993年10月退休。
   话说克拉玛依
——戈壁油田诗

    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后,以抗美援朝期间写下描写志愿军生活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报告文学而一举成名的著名作家魏巍(1920-2008),写下一首题为《我骑着红马到新疆》的新诗。

最荒凉的地方
却有最大的能量
最深的地层
喷涌最宝贵的溶液
最沉默的战士
有最坚强的心
可爱的克拉玛依
是沙漠的美人

    克拉玛依是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消息一出,举国震奋,“到克拉玛依去”,成为很多人努力追求的向往。1956年5月,新疆著名作家刘萧无(1913-2004)来克拉玛依长期体验生活,临行前写了一首《明天,天一亮》。
   解码老照片
   我与油田共成长
    “唯有磨剑成锋,方能亮剑成虹”,我相信有志向并为之努力,任何困难都不怕。
    如果说,美好的青春记忆与一个地方有关,那么这个记忆将会伴随你的一生,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想起那个地方。
    我是土生土长的克拉玛依人,在学校时也是个学霸,修了双学位,又考上本校技术经济专业研究生,为的就是用知识武装自己,好跳出克拉玛依这个小圈子,到外面的世界闯荡。
   美人照
   克拉玛依之歌

油城赋

    遥望昔日,烈焰荒漠寸草绝,兽禽退舍、人迹无踪,只闻赛里木老人铃声稀疏,身孤影单。另日,神州东西须眉、南北巾帼,汇聚此,顶三伏酷暑、卧三九寒冰、迎风沙割面,粗食粮、住窝棚、无言苦,壮志凌云铁塔立,鞭马疾驰裂疆土,豪气冲天地,继而宝藏启,石油出,定格维吾尔语——克拉玛依。

这里是克拉玛依

那一年,父辈们西出阳关
在这片沐风栉雨的广袤大
地上
拉开了波澜壮阔的峥嵘
序幕
   人与城
    照片1背景:上世纪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浪潮波及到油田生产领域。当时5014钻井队的各族石油职工顶住“停产闹革命”思潮干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后被油田工业部命名为“硬骨头钻井队”,该照片为当时所摄。 照片2背景:2015年9月15日,克拉玛依展览馆举行了“庆油田建设60周年,5014钻井队重温历史”活动,数十名在硬骨头钻井队工作过的老人齐聚一堂,回忆以往工作经历,笑看克拉玛依如今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克拉玛依油田的勘探开发进入快车道,那时,油田生产的用电负荷每年的增速都超过10%,原先35千伏的供电系统已不能满足油田大发展的需求。
〉大事记
喜欢克拉玛依的N个理由
克拉玛依网 Copyright © 2015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专题设计、制作: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