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海丽 刘春芳
开栏语:
普通人的能力或许有限,不能干出什么名留青史的大事,但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普通人的小小举动也可以让整座城市充满温暖,我们的家园,需要的正是众多有责任心、有爱心的普通人。
本报今起开辟“小城故事多”栏目,就是讲述普通人的故事,通过他们传递这座城市的温度和情感,彰显兄弟情、姐妹情、邻里情、师徒情,以及爱情、亲情、友情。
“工作队对待咱们村民就像自家人,还有结对亲戚帮着我们忙里忙外,咱们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
11月13日,肉孜一边擦洗着自家的小汽车,一边笑呵呵地跟邻居们聊天。
肉孜是乌尔禾区乌尔禾镇查干草村村民。曾经的他没有工作,也不爱与人说话,现在的他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诚心交友
肉孜性格比较内向。去年年初,驻查干草村“访惠聚”工作队队员向他宣传政策时,他听完只是礼貌地点点头,或者问一句答一句,从不主动开口。
让他倍感意外的是,工作队队员并不在意他的“冷淡”,仍旧隔三差五就来家里嘘寒问暖,开口一句问候,进门一张笑脸,十分热情。
慢慢的,肉孜不再拘谨,开始和工作队队员拉家常。他家的经济条件不太好,他和妻子都没有工作,他妻子身有残疾,一家人靠着出租土地和领取补贴生活。
工作队把此事做了记录,主动和民政部门联系,详细了解和残疾人相关的惠民政策,很快帮助他的妻子申请到了无业残疾补贴。
领到了补贴的肉孜找到工作队队员说:“你们不光待人热情,而且能办实事。我明白了,你们是真心和我交朋友的。”
肉孜的普通话水平不高,很多惠民政策宣传材料都看不懂。他的结对亲戚秦玉明不嫌麻烦,念一句解释一句。靠着这种“咀嚼式”的方法,肉孜懂得越来越多了。
以往,肉孜闲暇时喜欢在村口闲聊。现在,他喜欢听广播、看新闻。邻居们直夸他越来越像个文化人。
有的时候,秦玉明去肉孜家做客,手上拎的礼物还没有来得及放下,肉孜就会翻出小本子问他:“大哥,我昨天看电视,有句话没听懂就记下来了,你快帮我讲一讲。”
改造院子
肉孜家的院子面积不小,但看起来却显得空间局促。今年4月,工作队队员建议他清理院中的杂物,并拆掉早已弃之不用的旧牛棚。
肉孜一面表示自己也有这个想法,同时又面露难色,觉得邻居们都很忙,不容易找到帮手。“我们来帮你!”工作队队员的话让他放了心。
第二天,工作队队员和服务基层干部一起,合力把旧牛棚拆除了。
秦玉明也来帮忙,打地基、推砂浆……给肉孜家的院子重新打了地坪,并清除了碎砖块、柴草等杂物,让原本杂乱的小院变成了整洁干净的绿色家园。
“以前在院子里走一圈就是一裤腿土,现在重新打好了地坪,庭院看着更加干净整洁了。”看着收拾好的院子,肉孜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秦玉明给肉孜出主意,让他在院子里种植经济效益较好的金丝栗瓜。他们一起打埂、犁地、翻地……金丝栗瓜很快下种了,剩余的小片土地则种上了西红柿、黄瓜等蔬菜苗。
10月初,金丝栗瓜大丰收,看着自家院里摆满的一排排青色的、椭圆的金丝栗瓜,肉孜笑得合不拢嘴。秦玉明又到处寻找销路,帮助销售金丝栗瓜。
“大哥,你对我太好了。”收到秦玉明给的两万元金丝栗瓜销售款,肉孜把感谢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
实现梦想
肉孜想通过就业改善家中的经济条件。去年年底,秦玉明帮他找了一份当修理工的工作。干了一段时间之后,肉孜找到秦玉明商量:“大哥,我想换一份工作,但不知道行不行。”
原来,肉孜对开车很有兴趣,喜欢坐着邻居家的车兜风。但是他缺乏信心,一直不敢去考驾照。听肉孜说出了心事,秦玉明鼓励他说:“人总要向前走一走,试一试才知道!”
秦玉明的鼓励让肉孜心里有了底。经过学习,今年2月,他成功拿上了驾照,但就业依然是个问题。秦玉明多方联系,并在征求肉孜自己的意愿之后,帮他找了一份当司机的工作。
10月22日,肉孜和用人单位正式签订了合同,成了这个单位机关车队的一员。签完合同,肉孜高兴地对秦玉明说:“大哥,我的梦想实现了!”
“你好好开车,注意安全。争取明年有有更多的收入,把日子过得更红火。”听秦玉明这么说,肉孜使劲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