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铸团结>> 一家人

相伴四十载 情谊代代传

——柴海龙和萨依木·喀德尔的民族团结故事

作者:武海丽 刘培文 张越

    秋日晴朗的午后,柴海龙和萨依木·喀德尔坐在居民楼前的休闲椅上拉家常。

    聊到兴奋处,两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击掌大笑,感慨颇多,“时间过得可真快,一转眼,我们都从小伙子变成了老头子!”

    柴海龙和萨依木·喀德尔都是油南红光社区的居民,两人相识已有47年,既是好同事、好邻居,也是一对不折不扣的好兄弟。他们两个之间的民族团结情谊,慢慢变成了两个家庭三代人的相互温暖。

    患难见真情

    “我和老柴特别有缘分!”回忆起初次和柴海龙见面的场景,萨依木·喀德尔记忆犹新。

    1971年的一天,他们坐上了同一辆开往克拉玛依的班车,两人一见如故,聊天得知他们同年出生。随后,他们都被分到了油建公司工作,而且住进了同一个新村,成了同事兼邻居。

    此后,他们常常一起上下班,一起买菜、一起接送孩子,于是,两个年轻人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有了许多交集。

    日子平淡如水,患难时分最见真情。

    有一年秋天,萨依木·喀德尔的女儿古丽皮亚·萨依木突然高烧不退。经过检查,因病情较重,医生建议古丽皮亚·萨依木住院接受治疗。

    萨依木·喀德尔有一双儿女,妻子为了照顾孩子没有工作,全家的担子都在他一个人身上。

    女儿的住院费、治疗费压得萨依木·喀德尔喘不过气来,但他又不愿意向身边人诉说难处。

    柴海龙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他和妻子商量之后,拿出自己半年积攒的工资,悄悄跑到医院收费处帮萨依木·喀德尔交了押金。

    古丽皮亚·萨依木这才顺利住进了医院。

    “这件事,我永远都忘不了。”萨依木·喀德尔说。

    两家成一家

    柴海龙和萨依木·喀德尔的情谊,慢慢地在他们彼此的家庭中蔓延开来。

    他们的妻子常常在一起闲话家常、切磋厨艺,处得像亲姐妹一般。他们各自有一双儿女,四个孩子自小一起玩耍,楼前楼后经常能听到他们追逐时的笑声。

    远亲不如近邻。他们两家不管谁家有困难,对方都会主动搭把手。

    柴海龙和妻子工作都比较忙,常常顾不上回家给两个孩子做晚饭。“两个孩子看我们没回家,自己就会去萨依木·喀德尔家吃饭、写作业。”柴海龙说。

    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柴海龙和妻子从萨依木·喀德尔家抱回已经睡熟的孩子。

    每逢节日,两家人也总是聚在一起庆祝。大人们一起炖羊肉、蒸馒头,孩子们一起贴对联、讨红包,房间里欢声笑语不断。

    在众多的节日当中,他们最喜欢的节日是中秋节。因为气温适宜,两家人一起坐在居民楼前赏月亮、吃月饼,可以畅聊到很晚。

    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倏忽而过,如今,柴海龙和萨依木·喀德尔都67岁了,两人都有了孙子、孙女。四十多年的光阴,让两人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们也彼此成了好朋友。

    “我们的感情没有随着时间变淡,反而是越来越浓了,一代比一代更亲。”柴海龙说。

    传递更多爱

    “我们年轻的时候有活干、有钱挣,现在老了,每月领退休金,看病有医保,娃娃们上学还不花钱……”

    这是柴海龙和萨依木·喀德尔常常一起念叨的话题。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他们都对党和政府充满了感恩之情,并有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咱们还能做点啥?

    退休之后,老哥俩一商量,成了社区里的义务修理工。他们一个是钳工,一个是铆工,手艺都不错,成了干活的好搭档。

    “萨依木,走,5栋有一家水龙头拧不紧了,去看看。”他们到了邻居家,厨房的水龙头正滋滋往外冒水。柴海龙见状快速关闭水阀,萨依木·喀德尔拿出扳手卸下水龙头,缠上几圈密封胶布,安装上紧后,柴海龙再次打开水阀,问题解决了。

    “老柴,你下楼来一下吧!玉山江说3栋楼下的纳凉椅坏了。”他们看着椅子上的背板掉落在地,萨依木·喀德尔从家里找来了螺丝和铁丝,柴海龙组装好背板,只见螺丝刀在萨依木·喀德尔手中轻巧的旋转几圈后,纳凉椅便修好了。

    这边刚忙完,萨依木·喀德尔又接到电话:“喂,萨依木,你和老柴能不能来我家看看,我的燃气灶打不着火了!”放下电话,两人又带着工具出门了。

    退休后,两人每周都会去帮邻居修理上几次,累计维修过千余个物件。

    柴海龙和萨依木·喀德尔约定好,只要还能走动,他们就要坚持义务办好事,用行动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感恩。

克拉玛依网 Copyright © 2018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