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铸团结>> 一家人

以心换心共创美好生活

——我市一家饭店各族员工相亲相爱的故事

作者:武海丽 彭超 杨晨

店员们边聊边吃午饭。本报通讯员 彭超 摄

    在市区南新路商业街,有一家经营了近三十年的饭庄。这家饭庄的老板名叫马金明,店里的8名员工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汉族,分别来自阿克苏、伊犁、塔城、陕西等地。工作中,他们并肩奋斗,把饭庄经营得红红火火;生活中,他们互帮互助,像一家人般相亲相爱。

    欢聚时光

    “开饭啦!”每天中午12点是店里员工的用餐时间,马金明都会和员工们欢欢喜喜围坐在一张长桌旁。

    每天,厨师丁红纲炒上一盘荤素搭配的菜,再烧上一壶奶茶或者熬上一小锅稀饭,配上馕饼、白面馍等主食,大家便有滋有味地吃起来。

    店里生意好,大家工作都很辛苦,午餐时间难得清闲,大家纷纷聊起自家的趣事。

    27岁的拉面师傅丁应财和24岁的服务员马耀青是两口子,他们5岁的儿子是由住在伊犁巩留县的父母照顾。

    丁应财喜欢讲回家探亲时陪儿子玩耍的趣事,马耀青则常常掏出手机,把儿子的照片翻出来和大家一起传着看。

    艾尔肯·艾买提是店里的老员工,他从小在喀什疏勒县长大。大家都喜欢听他讲那里的风土人情。

    吃饭时,他告诉大家,现在他们村都有驻村“访惠聚”工作队,驻村干部带着大家一起脱贫致富,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员工叶尔兰·阿德里江今年20岁。他的家在塔城地区托里县,父母养了6头牛和四十多只羊。叶尔兰·阿德里江打工赚的钱自己存一小部分,大部分都交给父母。员工都夸他是个孝顺的孩子。

    午饭后,大家开始收拾桌上的碗筷。

    这时,员工肉司坦木·沙地克唱一句:“我亲爱的兄弟姐妹,和谐给你一个微笑……”紧接着,大家也附和着唱了起来。

    在欢声笑语中,店里“家”的味道更浓了。

    雪中送炭

    叶尔兰·阿德里江刚来店里打工时,普通话说的不标准。为了让他尽快适应和顾客的交流,马金明可费了不少心思。

    马金明把一些问候语用小本子写下来,标注好拼音,让叶尔兰·阿德里江随身携带。叶尔兰·阿德里江也很好学,只要有空,他就会把小本子拿出来练习发音。

    去年12月中旬,叶尔兰·阿德里江的母亲得了重病,需要住院治疗,家里一时拿不出住院的钱,也没到他发工资的日子。

    那天,叶尔兰·阿德里江支支吾吾地给马金明说,想提前支取一个月工资。

    马金明得知他的母亲病了却没钱治病时,立即给他支付了一个月的工资,还拿出一万元钱递给他。

    “这些钱你拿上,好好给你母亲治病,店里的事你先不用管了。”马金明说。

    叶尔兰·阿德里江对马金明说:“我不能要这一万元钱,这也是你辛辛苦苦赚来的。”

    马金明佯装生气地说:“我们是兄弟,你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快把钱拿上给你母亲交住院费。”

    听了这句话,叶尔兰·阿德里江的眼圈一下就红了。

    相互帮忙

    来自陕西岐山县的丁红纲来克拉玛依最大的收获就是结交了店里的这些朋友。

    作为厨师,他从早到晚就待在灶台边上炒菜,顾客多时,他一刻也不能停歇。

    去年冬天,丁红纲正在炒菜时,感到一阵眩晕。回到宿舍,他开始发起高烧,呼吸困难。

    马金明得知后,立即和丁应财、叶尔兰·阿德里江一起把他送到医院。

    在医院检查、输液时,3个人一直陪在丁红纲身边,直到第二天中午。

    “你们回去吧,我一个人能行,不要耽误了生意。”丁红纲说。

    “只要你快快好起来,耽误几天生意没关系。”马金明说。

    几天后,丁红纲的病好了。他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炒菜的手艺传给了店里想学炒菜的员工。

    在他的带动下,店里的烤肉师傅,也将烤肉技艺传给了员工。

    现在,店里的员工都一专多能,饭店的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好。

克拉玛依网 Copyright © 2018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