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铸团结>> 一家人

让褐牛变“金牛”

——刘洋和同事们帮村民致富的故事

作者:莫延兰

刘洋和沙纳提别克·艾克木江在牛圈观察小牛的生长情况。本报记者 彭召勇 摄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这是流传在民间的一句俗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家中牲畜的多少,并不能决定家庭的富裕程度,从这一点也能看出牧民对养殖业风险控制的担忧。

    “养殖业有很大风险,虽然家里有成群的牛羊,但最后能否变现是很难说。只有靠科学的养殖,才能提高养殖业的收入,降低风险,让牧民真正的发家致富。”上月27日,在小拐乡团结村养殖技术交流会上,市农林牧业局工作人员刘洋说。

    坐在一旁的小拐乡团结新村村民沙纳提别克·艾克木江听了刘洋的话不住地点头。

    对他来说,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如果没有刘洋和市农林牧业局工作人员的帮忙,他的龙润合作社养殖的褐牛品种数量不可能在一年之内发展到300头,也不可能参加政府组织的古尔邦节活羊市场投放,更不可能举办马术表演赛。

    总之,这一年发生的事,对他来说,都是从来没有想过的事。

    办合作社

    “这个药是抗寄生虫药,打了这针,牛身上就不会有寄生虫,这样牛育肥效果就更好了。”上月17日,在牛圈中,刘洋给沙纳提别克讲解给牛驱虫的要领。

    学畜牧的刘洋精通牛羊养殖技术,今年3月,他和养殖户沙纳提别克结成了亲戚。

    2015年,沙纳提别克从辽宁石油化工学校毕业。回到家乡后,他一直谋划着自主创业,为此他卖掉了自己的一套住房,可又苦于没有好的点子。在刘洋的帮助下,他投资近20万元,成立了农润农民合作社,养殖和育肥褐牛,带动村里的其他牧民一起致富。

    自从成立农润农民合作社后,沙纳提别克就频频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让他庆幸的是,刘洋和很多人一直在帮助他。

    交流技术

    合作社需要开展黄牛人工配种,需要搭建用来配种、防疫的保定架。春季是人工配种和防疫工作开展的黄金时期,如果保定架不能及时到位,各项工作就不能如期完成,可能造成多数备产牛无法配种,丧失配种的良机,影响社员增收。由于缺少资金购买相关物资,沙纳提别克一筹莫展。

    红山公司驻小拐乡团结新村“访惠聚”派驻干部叶尔努尔·于山把这一情况反映到了红山公司党委。红山公司党委高度重视,当即做出批示安排,没过几天,合作社急需的钢管等材料就送到了团结新村。

    市农林牧业局的工作人员和刘洋都来到牛圈,帮沙纳提别克改造牛圈。同时,他们还帮沙纳提别克想好了牛圈未来的规划。

    很快,村里的老旧牛圈如期改建,焕然一新。

    在牛配种期间,为了帮沙纳提别克,刘洋索性就住到了他家,指导他抓好牛的育肥工作。

    晚上,兄弟俩住在一个炕上。白天,两人在牛圈喂牛、鉴别空肚子母牛、打扫圈舍,边干活边讨论怎样买牛育肥、选配饲料以及如何选购饲喂机械。晚上,两人在村委会、在家里、在炕上学养殖技术、学十九大精神,交流学习经验。

    “你看,这头牛的眼睛上有血丝,舌头根呈淡红色,尾巴也垂得很直。这样的空肚子母牛可以进行配种了。”刘洋在牛圈一边查看一头3岁的褐牛,一边对沙纳提别克说。

    为了改善牛的品种,提高养殖效益,刘洋专门通过市农牧局联系了自治区品种改良中心合格的褐牛、西门塔尔牛冻精,并特别邀请了品种改良员王继红为沙纳提别克养殖的褐牛进行配种。

    有了刘洋的帮助,沙纳提别克对合作社的发展更有信心了。

    科学养殖

    今年5月,沙纳提别克投资了四十余万元购买了40头褐牛,可没想到,没过几天,褐牛就病死了两头。沙纳提别克心急如焚地找到刘洋。

    刘洋分析后,说:“你买的这些牛,一直养在塔城山里,那里气候凉爽。而小拐乡的夏季气温极高,牛很容易感染传染病。你的这些牛估计多半长了寄生虫了。咱们不能再按以前的方式养殖了,必须要科学养殖。”

    团结新村的哈萨克族村民占全村人口87%,养殖褐牛已有五十多年历史。然而,村民至今仍坚持夏季在大拐乡的牧区放养,冬季赶回村里圈养的原始养殖方法。

    养殖方法落后,养殖品种单一,经济收入平平,这让刘洋和从事农业农村工作近30年的“内行人”——市农林牧业局驻小拐乡团结新村的工作队长王国华时常难眠。

    王国华多次与派出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探讨如何提升黄牛的经济效益。然而,褐牛本身的“底子”相对薄弱,即便采取前沿的技术支持,经济效益也是微乎其微。

    “既然这样,咱们就给它们改良。把经济效益差的牛改良成效益好的,再由单位做技术跟进,我就不信还解决不了。”去年10月6日,王国华向刚刚转场归来的牧民再一次提到“改革”。

    然而改变养殖模式、改良养殖品种不是小事,这牵涉到政策导向、成本投入和群众接受程度。

    自那天起,市农林牧业局协调工作人员,安排从事育种养殖和疫病防治的专业技术干部来到团结新村,和工作队员、村“两委”成员共同谋划实施黄牛改良工程,为村民增收寻找新路径。

    为使改良工程尽快步入正轨,他们通过召集村民统一学习、交流座谈及逐个走访入户等方式,对村民进行详细的牛羊养殖技术指导。在提供防疫药物帮扶的同时,收集了村民对牛的育种改良、期望投入成本等一手资料。

    此后,凝聚众人心血的《团结新村黄牛品种改良方案》获得村民全票通过。

    按照方案,村民发展养殖业均可获得补贴。

    有了政策的支持,令沙纳提别克想不到的是,到了年底,他的合作社养牛规模已经超过300头。

    未来远大

    为确保方案顺利实施,市农林牧业局制定了系列工作流程,协调自治区品种改良中心调运合格的褐牛和西门塔尔牛的冻精,还邀请自治区十星级品种改良员进行配种母牛发情检查和配种工作,联系奶牛专业养殖合作社提供相应技术支持。从技术到人员,全方位确保褐牛品种改良工作顺利进行。

    截至上月底,全村已完成生产母牛妊娠检查150头,开展同期发情药物注射72头,完成冷配牛3头。

    “王队长说,村里两百多头黄牛配种改良,能给牧民增收二十多万元,再加上工作队和村集体给我们节约了5万元的配种费用补贴,这样‘一增一减’,全村能增收近30万元呢!这真是党和国家给咱边疆牧民带来最直观的好处呀!好政策在身边,好干部在村里,好技术在牧场!”想到明年收入能再上一个新台阶,村民也了哈孜·乔什来高兴得合不拢嘴。

    据市农林牧业局工作人员估算,改良方案将村内世世代代饲养的褐牛经过配种改良为褐牛和西门塔尔牛,改良后的牛比原来更耐寒、抗病性更强,并且它生长快、体型大、出肉率高、奶质也好。改良后,每头牛比原品种增收近17%,每头牛的产奶和出肉效益能增收一千多元。

    沙纳提别克笑着说:“这样算下来,我一年也能赚不少了。”

    团结新村的农牧民养殖了半个世纪的黄牛经过品种改良,从“土牛”变成了“金牛”,牛肉品质及附加值均实现了“更新换代”。

    去年,在刘洋和市农林牧业局的帮助下,沙纳提别克第一次参与了政府组织的古尔邦节活禽买卖,举办马术表演赛,谋划未来发展马术市场。

    沙纳提别克知道,带来这种变化的,正是刘洋和市农林牧业局的工作人员,是他们为团结新村的养殖业带来了“春天”。

克拉玛依网 Copyright © 2018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