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铸团结>> 家乡史

张骞出使西域

作者:

    “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牵猪去几许?宛马至今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安史之乱中避难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

    张骞,汉中城固人。

    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张骞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

    西汉建国时,北方面临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威胁。这个民族,最初以“獯鬻”、“猃狁”、“俨狁”、“荤粥”、“恭奴”等名称见于典籍,后统称为“匈奴”。

    汉武帝刘彻即位不久,即提出联合“大月氏”,沟通西域,在葱岭东西打破匈奴的控制局面,孤立和削弱匈奴的战略。汉武帝下达诏令后,张骞挺身应募,毅然走上征途。

    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匈奴的右部诸王将立即把张骞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见当时的军臣单于(老上单于之子)。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大月氏“后,将张骞一行扣留和软禁起来。

    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大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生了孩子。但他“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丝毫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

    至元光六年(前129年)一天,张骞趁匈奴人的不备,带领其随从,逃出匈奴王庭。

    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又不足。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就靠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

    当最终抵达大月氏时,不料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寇扰危险减少,改变了态度。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

    元朔元年(前128年),张骞动身返国。元朔三年(前126年)终于归汉。共历十三年。出发时一百多人,仅剩三人。

    虽未能说服大月氏,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既是一次艰险的外交旅行,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张骞第一次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他不仅亲自访问了位处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情况。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时,汉朝已控制了河西走廊。张骞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

    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达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又到过安息、身毒、奄蔡、条支、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

    从此,汉与西域“丝绸之路”建立起来。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拜为大行令,第二年过世。他死后,汉同西域的关系不断发展。

    张骞也因开拓了“丝绸之路”,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据百度百科)

克拉玛依网 Copyright © 2018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