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城纵深
三代人的“井下人生”
——井下作业公司三代员工的奋斗故事
武海丽 张平

2019年10月1日,邢珈程在玛湖压裂现场与国旗合影。

2018年,邢新林在石西油田大修现场保障生产。

多年前邢志权抱着孙子邢珈程享受天伦之乐。

    在克拉玛依,三代人都是石油工人的家庭很常见。但是,像邢志权、邢新林、邢珈程一般,祖孙三代“接力”在井下作业公司工作的,就不多见了。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们“属于”井下作业公司,井下作业公司也“属于”他们。半个多世纪过去,他们的“井下人生”犹如一滴水珠,折射出井下作业公司一路走来的坎坷和奋进,奉献和担当。

    坚守誓言终无悔

    “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1960年,凛冬将至。怀揣着一腔支援边疆建设的豪情,青年邢志权放弃了在江苏老家的工作,向着克拉玛依一路颠簸。

    当时,克拉玛依油田原油产量增速很快。它就像一簇盛开的花朵,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们,如蜜蜂采蜜一般奔向这里。

    但这里的生活不似花蕊那般甜蜜。

    拎着铺盖卷到达目的地,邢志权有些傻眼了:满眼的戈壁滩,到处是帐篷和临时搭起的草棚子。还有些事情,他是慢慢才知道的——

    他所在的修井大队成立不久,面临着克拉玛依油田调整会战,井下作业任务十分繁重,担负着全油田油水井套管整形、补漏、封窜、冲砂等任务。时间急、任务重,面临的困难很多。

    邢志权成为了修井大队一队的钻井工。第一次站上钻台,钻机轰鸣,钻头飞转,他紧张得双腿不听使唤,一个劲地发抖。

    钻井工几乎每天都在跟原油、泥浆打交道,邢志权身上的工装从里到外都沾满了油污,又脏又臭。油垢实在太厚了,他学着其他人的样子,拿戈壁土往有油垢的地方擦,擦完后用小棍拍拍,再用小刀一点点往下刮。

    冬天很快来了,大家都穿上毡筒、羊皮袄,戴着狗皮帽。能护住的地方还行,没有护到的眼睛、嘴巴、鼻子从红冻到青,最后说话都不利索。邢志权两只脚冻得直流脓水,但这也没难倒他:用两条旧毛巾把脚包起来,然后再套上毡筒。

    没房子住,就住帐篷。地上垫上芦苇,褥子再往上一铺,就是床;没水喝,就喝带臭鸡蛋味的硫化氢水……但有件事,邢志权实在是没有办法:当时赶上饥荒,粮食定量不够吃,他饿出了浮肿病。本来就有关节炎的他病情更严重了,两条腿肿得像发亮的白萝卜一样,连下地都困难。

    邢志权只好在床上躺了两天。帐篷外,几个队里的兄弟议论着一口复杂井的上修情况,恰巧被他听到了。这天晚上,他说什么也睡不着。那时候工艺和设备落后,抬钻杆、扛水泥、上井架等工作,全得靠人工肩扛手拉,少一个人就少一份力。

    天蒙蒙亮,邢志权就摸索着套好衣服。他抓住拴在床头的绳子,咬着牙慢慢起身。他找来一根木棒拄着,一步一挪地到井了场。大家忙着在钻台上提下钻,谁也没注意到他,直到他连滚带爬上了钻台,大家才纷纷发出惊呼。

    腿还是疼的,邢志权心里却高兴。置身战天斗地的火热建设场面,眼前的戈壁滩依旧荒凉,但他心中生出无限激情。在大家的并肩奋战之下,这口复杂井终于修好了。邢志权的腿经过治疗也消了肿,但走路还是有些一瘸一拐的。

    勤于事业心甘甜

    “还是那句话,咱们当天搬家、当天立架子、当天开工。”

    1999年,盛夏流火。当天,井下作业公司20978队需要转战另外一口井。队长邢新林全程盯在现场指挥吊装,其他人都去打菜吃饭了,他还在井场上来回踱步,计算着还有多少车次才能搬完。他时常挂在嘴上的就是 “三个当天”,这也是他多年带领队员形成的习惯。

    在油田上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钻井苦,油建累,又苦又累修井队”。邢新林带领的就是一支修井队。随着油田开采年限增长,油井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类大小问题:油井不出油了、油管破了、抽油杆断了、抽油泵卡住了……一接到任务,邢新林就带着队伍来上修,直到油井重新恢复正常工作。

    修井是个体力活,一根150多公斤重的钻杆,一个班下来就要抬一百多根。同时,修井又是个技术活,号称“油田华佗”,给深埋千米地下的井况“把脉诊断”,还要“妙手医治”排除故障。    

    说来容易做来难。油井和矿井不同,下不去、看不到。不同类型故障井的治理,都需要依靠特殊有效的工具。

    邢新林在漫长的修井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于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有一回,在百口泉附近,邢新林带着队伍在一口油井打捞抽油杆。他们使用了翻板捞筒、捞矛等,都无济于事。

    “偏磨。”邢新林稍加思索,吐出两个字。抽油杆发生偏磨之后,管体变薄,无法承受翻板捞筒的内卡力和捞矛的外胀力。常规打捞工具不管用,咋办?办法总比困难多,他决定带着队伍另辟蹊径。

    经过研究,他们自制了一个新打捞工具,这个工具由接头、捞矛、限位筒和引鞋组成。通过引鞋把抽油杆引入打捞工具,上提捞矛,在限位筒的帮助下牢牢“咬”住它……抽油杆打捞出来那一刻,邢新林皱着的眉头展开了。

    从1982年参加工作开始,近四十年间,邢新林“转战”油田深处的角角落落,和他的同事们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题,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每当看到一口井在自己的手里“起死回生”“焕发青春”,喜悦就会像电流一般在他全身蔓延开来。

    常年工作在生产一线,邢新林总是天不亮就出工,顶着满天星斗收工。儿子上高三时,为了弥补对儿子的亏欠,他决定到公司后勤工作。但儿子高考结束的第二天,他就找到公司领导,进门第一句话就是:我还是想上一线。

    自我超越勇追求

    “在我心里,我早就是个‘井下人’了,我得回去。”

    说这话的是邢珈程,邢新林的儿子。2015 年,邢珈程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毕业,获得了石油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双学位。当他的同学纠结于前往哪个油田、哪个单位工作时,他早已经下定了决心。

    上一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爷爷和父亲艰苦创业、变革创新的种种举动,在他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今,邢珈程是井下作业公司储层改造研究中心的一名设计工程师。该中心承担着油田压裂、酸化、增产工艺技术研究、方案优化及现场技术服务等工作。油气藏“躲”在储层里,往往有着埋藏深、高温高压、气水关系复杂等特点,邢珈程和他的同事要做的,就是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案,安全、快速地让地底下的油气藏“见到天日”。

    虽然走上工作岗位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邢珈程主动抓住每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他的足迹已经遍布车排子、玛湖、敦煌等各个油田区域,积累了大量施工经验,技术也得以逐渐提高。

    2018年,井下作业公司大举开辟青海油田压裂市场,需要一位设计人才去现场技术服务。听说原定人员突然有事去不了,邢珈程觉得这是检验自己的好机会,便毫不犹豫地毛遂自荐。

    他心里清楚,此行并不是个“好差事”。对青海油田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南翼山采油作业区遍地芒硝,大风肆虐,没有生命的气息,因此也被戏称为“月球表面”。在那里,邢珈程一忙就是小半年。

    在这期间,邢珈程认认真真做好压裂方案的编制工作,积极与青海油田生产和技术相关部门联系,密切配合公司压裂队,切实把设计技术人员的工作做到位。最终,南V10-22井创下了青海油田单日压裂级数最多的纪录,压后获得高产,证明了压裂方案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在质量回访过程中,他严谨的态度和过硬的技术,获得了甲方的高度认可。

    邢珈程心里很清楚:科研之路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静下心来踏实工作,努力攻关才是硬道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岁月不居,六十年倏忽而过。在时代的大潮和井下作业公司的发展中,邢家三代人或是亲历,或是见证了许多激荡追梦的瞬间,这是他们一家人的记忆,也是所有“井下人”的共同记忆。

    油田华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变革创新、追求卓越”,这是支撑“井下人”砥砺前行的动力,也是他们用心血凝结而成的强大精神。六十年发展充满艰辛,也孕育着新的希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他们将一如既往、阔步向前,挥毫书写新的篇章!

时间:2020-10-22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