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城纵深
不甘平凡的人, 将情怀与担当注入血液
——中亚油气研究所科研人员用奉献护航海外油气田事业发展
田华英 郭俞杉 察兴辰

    编者按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不能燃烧,便会腐朽。

    歌曲《渺小却伟大》这样唱道:地平线上明灭的光,在漫漫长夜指引征途的前方……平凡世界平凡的他,有梦想的人渺小却伟大,一路上困惑和挣扎,时间会给出最好的回答,一路上狂欢和繁华,那通往梦想的地方,最终会改变世界的形状……

    不能燃烧,便会腐朽。于是,中亚油气研究所这群平凡世界的平凡人,为了国家油气海外事业的发展,为了国家能源安全,选择了燃烧奉献的人生,因为他们相信,那是他们通往梦想的坦途,那是他们改变世界形状的一滴汗水,那是他们为有梦想的人虽渺小却伟大写下的注释。

    季卫民:甘做一粒铺路石

    “铺路石”档案

    姓名:季卫民

    别名:科研路上的“铺路石”

    属性: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亚油气研究所副总地质师

    特性: ●有韧性:在哈国工作11载,他保持着白天干完晚上继续干的连轴转状态,却依然无怨无悔

    ●有硬度:逐渐适应新任务、新标准和新要求,为海外技术服务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做贡献

    ●有光泽:他认为自己就应是为中国海外油气事业牺牲的一份子,因为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

    尽管出发的日期一推再推,但行囊,季卫民早就准备好了,只等一声令下,提上箱子就出发。

    2020年1月,告别坚守国外项目的7位同事,很多年没能回国过年的季卫民和一批同事们,坐上了从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哈国)回国回家的飞机。

    按照计划,一个月后季卫民他们将重返哈国,替换7位坚守现场的同事们回家。

    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一切:先是国内疫情严重,他们不能出国,后来国内疫情得到了控制,但国外疫情又呈爆发之势……

    49岁的季卫民是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亚油气研究所副总地质师。

    于是,11年来,季卫民第一次留在国内工作,第一次跟国内的同事和家人,有了长达200多天的相聚时光,那些对家人的亏欠,在这一次长长的相聚中,得到了弥补和满足,每天走在熟悉的街道之上,晚上和家人一起在旖旎多姿的克拉玛依河边散步吹风,周末早市上琳琅满目的青翠红绿紫……都让季卫民那颗紧绷的心渐渐润泽起来……

    但是,只要想起还在哈国坚守的同事们,季卫民的心就忍不住紧绷起来。

    季卫民的担心并非多余,11年的哈国工作经历告诉他,在异国他乡,每一天的坚守都异常艰难。

    哈国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居住环境以及基础设施,都不如国内。面对哈国的疫情发展,“大家的心理负担可想而知。”

    季卫民说,不知道的人,总以为他们这些奔赴海外的石油人的生活一定是多姿多彩的,但实际上,他们的艰辛,超出常人想象。

    一栋不大的三层楼的房子加院子,不超过半个足球场大的地方,是季卫民他们常年的驻地;从驻地到工作场所共15分钟路程,为了安全,必须乘车,不能走路,不能骑自行车,往返的路线还要经常性地更替;每天两点一线,周末每个人只有两个小时外出采购时间;至于一日三餐,在哈国这个以肉食为主的国度里,蔬菜基本上只有胡萝卜、厚皮黄瓜、土豆、洋葱“老四样”……

    工作上的压力则更大,和国内一个油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协同管理不同,在国外,季卫民他们基本两三个人甚至一个人担负着管理一个油田的职责,大多时候,一个人要完成一个团队的工作,所以大家的工作状态都是连轴转,白天干完,晚上回宿舍继续干。“我们的工作制度是国外干3个月,回国轮休1个月,但3个月的国外时间里,加班几乎是没有尽头的。”

    寂寞、孤独、单调,对家人的思念、愧疚,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五味杂陈……

    而抵挡这些情绪侵袭的,则是乐观、责任和担当,还有选择与被选择的坦然……

    从38岁到49岁,已在海外坚守11年的季卫民,从来没有想过停下脚步,“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就要承担起该有的责任,无怨无悔走下去。”

    说到无怨无悔,季卫民就会想起师傅赵喜元。

    2009年,中国石油提出建设“海外大庆”,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项目组随即成立,当时中亚油气研究所副总地质师、已经五十多岁的赵喜元带着季卫民他们,成为新疆油田中亚油气研究所在阿克纠宾项目组的第一任领头羊,带领大家致力于海外油气田开发技术支持工作。

    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通宵达旦当点缀,“办公室——宿舍”是他们的固定路线……

    没有海外对口技术支持工作模式可借鉴,那就自己探索自己创造;面对新任务、新标准和新要求,缺乏专职翻译,那就借助各种翻译工具……

    季卫民说,在赵喜元的带领下,在勘探开发研究院和中亚油气研究所的支持下,他们逐步形成了以海外现场技术支持和国内项目研究相互支撑、各专业高度融合的一体化工作模式,不仅为项目公司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也为类似海外项目的开展做了技术储备。

    此后经年,赵喜元和后来担任副总地质师的季卫民以及几届阿克纠宾项目组成员,紧紧围绕稳定并提高阿克纠宾公司原油产量这个主题,通过深化油藏认识,系统总结油田开发规律,不断将新疆油田公司优势技术推广应用到阿克纠宾公司,保障了公司连续9年实现1000万吨油气当量目标,成为中国石油海外对口技术支持的典范,为新疆油田公司海外技术服务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做出了贡献。

    季卫民始终记得,作为所里突击海外的第一任领头羊,赵喜元退休前一天还在异国他乡和他们同吃同住工作,从国外回家,下飞机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签办退休手续,“真的是无怨无悔。”

    随着身处海外时间的加长,季卫民知道,亏欠家人的可能永远无法弥补,但他却越来越懂得师傅赵喜元和老一辈石油人在曾经更加荒凉、艰苦的的环境下忠实坚守于油气事业发展的意义,越发深刻感受到老一辈石油人的情怀和担当,“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总要有人牺牲……”

    季卫民认为自己就应该是那个为中国海外油气事业牺牲的一份子,遇到艰难险阻想退缩时,他也总会想起师傅赵喜元。

    如今,49岁的季卫民觉得自己跟师傅赵喜元一样,正变成一座桥,承载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奔涌在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事业的浪潮之中,为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事业添砖加瓦,为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中国梦”奔涌向前……

    张大伟的家国情怀

张大伟    

    张大伟,38岁,2005年7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现任勘探开发研究院中亚油气研究所副所长。他说——

    不想在油田过安逸日子,2010年,选择从工作5年的风城油田来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亚油气研究所,从自信满满的甲方单位到了闯市场的乙方单位,虽然每天都面临挑战、变化和不可知的风险,但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有激情,让人心动和快乐。

    中亚油气研究所是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唯一一家乙方单位。作为乙方,我们需要从技术、经济、商务、市场博弈等多个角度为甲方提供服务,要找准技术问题与非技术问题,有步骤、有策略地安排工作进度,避免出现技术得满分、战术得零分的被动局面;提升对市场经济的洞察力、预判问题和掌控形势的能力,赢得主动权,为中石油企业和中国人争光……

    中亚油气研究所成立12年,也是我们新疆油田海外石油人勇于担当、开拓海外油气市场惊心动魄的12年。12年的艰难险阻和万水千山没能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因为我们都甘做中国强国之梦路上的铺路石。

    孙超的保驾护航

孙超

    孙超,32岁,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工程师,现任勘探开发研究院中亚油气研究所所办主任、工会主席。他说——

    一个大男人,干办公室工作,每天面临着大量琐碎而具体的事务,要协助所领导完成各项基础管理工作,要负责组织协调各项目组工作运行、公务联系、组织会议、安全管理、编写各项总结材料等工作,党建、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外事管理、安全及保密管理、设备材料、宣传报道、外文翻译……

    一个大男人,干工会工作,就得比女人还细心才行,要真正做到想员工所想,解员工所难,为员工服务,为员工营造坚实温暖的大后方,让他们在前线安心工作。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所里有7位同事一直在海外坚守,我们极尽一切可能解除他们的忧虑,制定了“海外员工关心关爱方案”,成立海外员工关爱小组,建立海外员工关爱联络群,不定期进行关心慰问和心理疏导,定期邮递药品、口罩等防疫物资……

    每天忙成陀螺,但和海外同事们的坚守和付出相比,和他们的“负重前行”相比,我不过是“保驾护航”而已。我希望用尽自己的全力,为全所海外科研将士做好全方位的保驾护航工作。

    李淑凤的青春无悔

李淑凤

    李淑凤,32岁,中亚油气研究所里海项目组成员,从事油气藏开发相关工作,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她说——

    中亚油气研究所的工作性质与勘探开发研究院其他研究所不一样,我们研究的油气项目全部都是国外项目,就是要在“别人家的地上耕种”。要想耕种好,就要对地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但由于这些地大多处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缺乏相对系统完善的资料和数据,我们很难高质量完成项目研究,为乙方提供系统完整的技术服务支持。

    而中亚油气研究所十几年如一日在海外项目奋斗坚守的同事们,就像一座桥梁和窗口一样,给我们在国内研究项目提供了巨大而细致的支持,也使得新疆油田“国内科研项目研究+国外现场技术支持”的海外油气拓展模式不断成熟并日渐凸显出实力。

    2018年7月,因工作需要,我前往哈萨克斯坦承担了一个多月的现场相关工作。就是这一个月的身临其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人的奉献和担当,以及时刻将祖国利益放在心中的爱国情怀;而他们不为人知的付出和艰辛,也应该被记得。

    2020年,很艰难,但身为中国石油新疆油田海外油气团队成员之一,我想说,奋斗海外油气的青春,永远无悔!

    卢志明的海外坚守

卢志明

    卢志明,35岁, 2011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经过风城油田一年的实习期,2012年定岗在勘探开发研究院中亚油气研究所,2013年底结缘海外现场工作,现任中亚油气研究所PK项目组项目长、PK项目党支部书记。他说——

    因工作需要,我选择2020年春节坚守在哈国PK项目现场,3月2日是女儿一岁生日,原计划春节后回国陪女儿过人生中第一个生日。但没想到,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我的计划泡汤,遗憾地错过了女儿的生日。

    这种遗憾,对我们这些中国海外石油人来说,其实是一种常态。中亚油气研究所成立以来,作为同批次到所里的年轻人,我是出国最早、也是坚守时间最长的,我见证了团队每个人的这种错过和遗憾。

    因为疫情,我们在海外已经坚守了260多天了,估计,还要继续坚守下去,归日,遥遥无期。这样长时间的坚守,对我们来说是第一次,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也必将成为今生难忘的回忆。

    但是,此次疫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家人、团队和企业无微不至的关怀,家人、团队以及所领导、院领导甚至油田公司领导每次的关心问候、药品物资的定期邮递,时时刻刻想接我们回家的心情,也让我们的心始终温暖滋润……

    身在井隅,心向光明。尽管异常艰难,但我们仍选择坚守,因为我们都相信,今天的坚守,必将换来明日海外油气事业的繁华璀璨。

时间:2020-09-24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