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城纵深
一诺二十年
武海丽 邹文庆

    “奶奶,我又来看您了……”

    4月4日,清明节,在喀什地区英吉沙县芒申乡喀尔瓦西村西南面的公墓里,58岁的乌麦尔艾力一边清扫着一块墓地,一边喃喃念叨着。

    摆放好香烛、水果等祭扫用品,他带着家人双腿跪地,向着墓碑磕头祭拜。

    他祭拜的是好友王军的奶奶李淑卿。

    王军在克拉玛依工作,因父亲曾在喀尔瓦西村生活,奶奶去世后就葬在了那里。克拉玛依距喀尔瓦西村近两千公里,清明祭扫成了难题。

    20年前,乌麦尔艾力一句“给奶奶上坟的事,以后都交给我”,成了他坚守至今的诺言。

    “王军有的,乌麦尔艾力也得有”

    乌麦尔艾力和王军的情谊,来自两个家庭。

    1978年,王军的父亲王振江在新疆石油管理局泽普石油基地位于英吉沙县的运输处工作,住处与乌麦尔艾力家仅一路之隔。几年的邻里相处,两家人亲如一家。

    “王叔叔,您看,我这身衣服咋样?”

    1980年春,从县里的裁缝店取回新衣服,乌麦尔艾力喜滋滋地换上后,直奔王振江家。

    王振江上下打量一番,笑了:“歹歹的嘛。”

    做衣服的布料是王振江送的。

    “做套中山装,等乌麦尔艾力结婚时穿。”王振江把沉甸甸的毛呢料子送去时,乌麦尔艾力的父亲坚决不要: “太贵了!你有3个儿子,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王振江更坚决:“乌麦尔艾力跟我儿子一样。王军他们有的,他也得有!”

    王军在三兄弟中排行老二,他和乌麦尔艾力年纪相仿,两人都爱说笑,感情最好。

    1980年秋,王军来到克拉玛依油田上班,一年只能回家探一次亲。但每次回家,他大部分时间都和乌麦尔艾力在一起。两人凑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

    每次乌麦尔艾力去王军家串门,王军的奶奶都会专门把他叫到里屋,端出一些为他留的好吃的东西。

    王军到克拉玛依工作后,奶奶想他,可一看到乌麦尔艾力就高兴。她说:“看到你就像看到王军,心里就不空了。”

    “奶奶,我每个星期都来看您。”乌麦尔艾力怕她听不清楚,又提高嗓门说:“一周里,如果我6天没来,那第七天肯定来。”

    1982年,奶奶骤然离世。

    王振江难受得吃不下饭,王军赶回家又需要几天时间,乌麦尔艾力主动帮忙料理后事。

    当时,殡葬用品店还很少见。乌麦尔艾力跑了几个村子,也没找到会打棺材的汉族木匠,只好让王振江画了棺材草图,请来维吾尔族木匠按图制作。

    为了不耽误出殡,找人刻墓碑、挖墓坑要同时进行。两三天里,乌麦尔艾力骑着自行车,村里、墓地两头跑,终于帮着王家将老人的后事顺利办完。

    “接亲用车的事,我来想办法”

    1983年,乌麦尔艾力21岁了,家里开始为他筹办婚事。

    当时,婚礼接亲大多用毛驴车,条件好的可以用上拖拉机。乌麦尔艾力的父亲想把儿子的婚礼办得风光些,可又没有门路借到拖拉机。

    乌麦尔艾力父亲的心事被王振江看在眼里。

    一天傍晚,王振江来到了乌麦尔艾力家。

    “接亲用车的事,我来想办法!”他拍拍乌麦尔艾力的肩膀,告诉他。

    “王叔叔,真的吗?”乌麦尔艾力惊喜万分。

    “真的!你要成家了,叔叔为你高兴。我来,就是看看有啥能帮上忙的。”

    王振江说到做到。他找到单位相关负责人商量好:借用食堂拉水的卡车,帮乌麦尔艾力接亲。

    婚礼那天,新娘和娘家人欢欢喜喜地坐在车厢里,乌麦尔艾力穿着那件中山装和十几个朋友站在车斗里。接亲路上,一路歌一路舞,半个村子的人都来看热闹。

    乡亲们挤在路上,踮起脚,张望着,议论着。村里的老人说,这是喀尔瓦西村第一次有人用卡车接亲。

    “我就这样东西拿得出手,你得收下”

    1985年,王振江调到泽普县工作。

    “能不能不走?”乌麦尔艾力的父亲很不舍。

    “我每年都会回来的,母亲的坟还在这里。”王振江安慰他。

    搬家那天,乌麦尔艾力一家都来帮忙。

    乌麦尔艾力准备把一只枣红色的柜子搬上车时,王振江伸手拦住了:“把它留下来,当个纪念吧。”

    “不行,不行。”乌麦尔艾力连连摆手。他知道这个柜子的来历——

    1975年,王振江在库车县工作。当地一位汉族老木匠手艺很好,不用一颗钉、不用一滴胶,就能做出结结实实的柜子。他花了半个月工资,托人买了上好的松木料,请来老木匠打出了这只柜子。从库车县搬家时,王振江舍弃了很多家具,唯独舍不下这只柜子。他用旧棉被把柜子裹得严严实实。八百公里的路程,柜子竟然没有一点被磕碰的痕迹。

    在乌麦尔艾力眼里,这柜子太贵重了。

    王振江假装生气:“我就这样东西拿得出手,你得收下!”

    第二年清明节,王振江回喀尔瓦西村祭拜母亲时,来到了乌麦尔艾力家。他把自己在泽普县的新地址留给乌麦尔艾力,叮嘱他一定要去家里看看。

    上世纪80年代,交通并不便利。喀尔瓦西村和泽普县相距近两百公里。经常倒班的乌麦尔艾力总是想办法抽时间,每隔几个月就要去王振江家一次。

    瓜果、羊腿、土鸡……尽管家里并不富裕,但他从不空手去。

    1996年,王振江搬到阜康市居住。那里距离英吉沙县一千六百多公里。

    无法见面的日子,乌麦尔艾力心里很是惦念。买第一部手机时,他最先存下的就是王振江和王军的号码。

    “给奶奶上坟的事,以后都交给我”

    2000年4月4日,乌麦尔艾力陪一位汉族朋友到墓地祭扫。英吉沙的汉族逝者,大多葬在那里。

    “我奶奶也在这里!”乌麦尔艾力像突然想起了什么,睁大眼睛,喊出声来。

    见朋友不解,乌麦尔艾力就将与王家的情谊和当年帮忙料理王军奶奶后事的经历说了出来。

    “王军的奶奶,就是我的奶奶,我要找到奶奶的墓。”往事历历在目,乌麦尔艾力百感交集。

    当年奶奶下葬时,乌麦尔艾力就站在墓碑旁边。可是时隔18年,墓地里立着三百多块墓碑,从何找起?

    乌麦尔艾力铁了心,挨个墓碑仔细辨认,终于找到了王军奶奶的名字:李淑卿。

    那一刻,乌麦尔艾力流泪了,奶奶给他留的好吃的东西好像还在嘴边,奶奶跟他说过的话也好似还在耳边……

    他用衣袖擦拭着墓碑上的字,又围着坟墓慢慢转了一圈,伸手拔掉坟堆上零星的枯草。他知道,王叔叔和王军兄弟三人都搬走了,来一趟太难。

    乌麦尔艾力赶紧让朋友带路,去乡里买齐了香烛、干鲜果品等祭扫用品。他照着汉族朋友的样子,先给坟墓培土,再摆放祭品、敬献香烛。坟墓地势较低,化雪或者下雨后容易积水,他找来铁锹,在坟墓一侧挖出一条排水沟。

    祭拜之后,他拨通了王振江的电话:“王叔叔,我在奶奶的坟上。”

    “你说什么?你是说……”王振江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十几秒后,乌麦尔艾力听到了断断续续的抽泣声。

    自从搬到阜康市,每年的清明节就成了王振江的一块心病。他只能朝着母亲坟墓的方向,跪地磕头。

    “我没有想到,真的没有想到……”王振江的声音抑制不住地颤抖。

    “我在呢,陪着奶奶呢……”乌麦尔艾力许下承诺:“王军他们住得远,给奶奶上坟的事,以后都交给我。”

    “孩子们,给我奶奶上坟的事你们不能忘”

    2016年,王振江过世。得知这个消息时,乌麦尔艾力泣不成声。

    他叫来一双儿女,郑重地叮嘱:“孩子们,以后我走了,给我奶奶上坟的事,你们不能忘!”

    除了每年清明节去给奶奶上坟,每年除夕乌麦尔艾力也去。每一次去,他都会把奶奶生前爱吃的食物摆在墓前,他会把家里的变化、村里的变化说给奶奶听。

    2018年,王军三兄弟打算为奶奶重修坟墓。8月,王军回到喀尔瓦西村。相识四十多年的老友,重逢时都已年近花甲。

    在乌麦尔艾力家,王军一进门就看到了那只枣红色的柜子。它被放在客厅正中央,底下铺着地毯,顶上盖着绸布,光亮如新。

    王军来到奶奶的墓地。时值盛夏,坟上没有一根杂草。

    “谢谢你!”王军哽咽着握住乌麦尔艾力的手,又紧紧相拥。

    今年清明节,乌麦尔艾力照例扫完墓给王军打来电话。电话里,王军感慨地说:“好兄弟,你为奶奶扫墓已经20年了。”

时间:2020-04-13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