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田故事
篮球少年“变身”技术骨干
——记定向井公司技术服务中心定向井工程师姜朝民
沙露 杨启平

姜朝民正在做水平井井眼轨道优化方案。(图片由本人提供)

    

    在篮球场上,他是球技高超、攻守兼备的球队核心,擅长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抛物线形的轨迹,把篮球精准送入网中。

    在工作上,他是技术一流、既能科研攻关又能现场带队施工的多面手,擅长在地层找出合适的轨迹,把钻头精准送入靶心。

    他就是西部钻探定向井技术服务公司技术服务中心定向井工程师姜朝民。

    坚守一线,执着钻研

    姜朝民在学校时就热爱上了篮球,大学时曾经是本院篮球队的主力球员。球技的精进,离不开在球场上长期的练习与比赛。而技术的精进,则离不开工作后长期的坚持与钻研。

    2009年参加工作以来,姜朝民在技术服务中心一干就是11年,主要负责科研项目攻关研究、现场定向井、水平井轨迹控制技术服务、新技术新工具推广应用等工作,先后承担了两项国家重大专项科技项目、7项局级科技项目、4项自筹科技项目攻关任务,获得授权专利16项,局级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两项。

    因科研项目现场试验和生产需要,每年,他在现场一线工作数月。

    在新疆油田玛湖,见证了世界上最大砾岩油田的崛起;在吐鲁番火焰山下,冒着炎炎烈日在钻台值守;在青海高原,在荒凉的狮子沟摆过工具面;在沙漠绿洲交错的苏里格,冒雨量过角差……他的脚步遍及多个区域,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经验,既能带队现场施工,又能对定向井、水平井施工方案、井眼轨道、待钻轨迹等进行设计,以及对防碰、钻具受力、摩阻扭矩、套管下入等进行理论计算分析。

    扎根玛湖,“较劲”轨迹

    篮球要精准入网,需要球员凭借自己的判断和灵敏的手感,在空中划出精确的轨迹。钻头要在数千米的地下精准中靶,同样需要技术人员凭借积累的经验和过硬的技术,在地下划出精确的轨迹。

    自2015年新疆油田玛湖开始大规模开发以后,这里水平井斜井段的轨迹控制就成为了姜朝民工作的重心。由于玛湖小区块较多,各区块的地质构造不尽相同,姜朝民每年大半的时间都在作业现场,一边收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一边用软件优化设计轨道。

    随着玛湖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2019年7月份以后,姜朝民借调至新疆油田开发公司第三项目经理部,负责玛湖水平井井身剖面设计、正钻水平井井眼轨迹优化、平台水平井防碰计算分析、完钻井套管下入分析等工作。

    轨迹优化涉及到地质精确中靶、工程施工难度与风险、轨迹圆滑、利于提速、后续施工通畅等方方面面,一个设计反复修改十余次是家常便饭。如果后期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地质调整或实钻轨迹与预期相差过大的情况,就必须在已经钻好的轨迹上重新进行待钻设计,工作量大、精细程度要求高。姜朝民积极主动与甲方、地质方沟通,经常在夜里、周末加班加点做轨迹设计优化,确保了现场轨迹设计利于施工。

    截至目前,他累计完成现场待钻井轨道优化四百余井次,参与工程设计三十余井次,为玛湖高效勘探开发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在甲方面前树立了定向人的良好形象。

    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需要队友默契配合,才能赢得比赛。工作也是如此,需要团队齐心协力,才能无往而不胜。

    在球场上,姜朝民在左冲右突、积极拼抢、努力得分的同时,十分注重与队友的配合,跑位、传球总是十分到位,带领队友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比赛,是队友心中不折不扣的主心骨。

    在该公司自有水力振荡器研制过程中,技术中心团队在工具动力部分设计时出现了问题,大家确定的方案是选用螺杆作为水力振荡器工具的动力部分,但选择什么样的螺杆,定子和转子的匹配及选材等因素,使得工具动力部分的设计进展很慢。

    姜朝民通过与螺杆钻具厂家积极沟通反复计算,同时为满足水力振荡器工具井下的振动频率,最终选择了1:2头的螺杆。针对普通橡胶和高性能橡胶,他也特意做了对比试验,螺杆内部定子选用高性能橡胶。螺杆内部转子部分采用镀铬处理,可以增加转子表面的光洁度,增加转子抗钻井液腐蚀的性能,增加转子的耐磨性,提升工具整体使用寿命……

    姜朝民带领团队最终确定了工具动力部分的设计及选材,当所有分析数据指标均达到正常值后,在场人员激动不已。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研制出的水力振荡器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外同类产品水平。该工具目前在现场推广应用59井次,累计进尺5.39万米,平均降摩阻20%以上,实现钻进提速20%以上。该成果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QC成果三等奖、西部钻探公司QC成果一等奖、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面对来自各方的赞扬声,姜朝民更加坚定自己还是从前那个斗志昂扬、充满热情的篮球少年,在球场上、在岗位上努力拼搏,挥洒青春的汗水。

时间:2020-09-15    来源:新疆石油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