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田故事
因为爱恋,所以守护家园
——新疆油田奉献能源、报效祖国系列报告文学之四

这是1960年新疆石油管理局职工义务植树的场景。这一传统从新疆油田甫一开发就奠定并从未间断。据本报资料图

王延明几十年持续不断的播绿之举,让白碱滩桃李芬芳。 本报记者 崔文娟 摄

风城油田和世界魔鬼城,一片土地上的两张精彩名片。本报记者 江池 摄

    ●刘亚峰

    所谓经典,是指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经得起反复推敲的作品。

    《我为祖国献石油》就是一首经典歌曲。

    比如,歌中“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这句歌词,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宣传口号,而是蕴含着更深一层的实际意义——

    有没有人会为了一些眼前的利益去糟蹋、毁坏自己的家园呢?

    这首歌倡导的,就是把油田当成自己家的“家园意识”,家园意识就是家国情怀的具体落实。

    如果要评选中国最具家园意识的石油工作者队伍,新疆石油人毫无疑问应该是第一名。因为他们在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就杳无人烟的戈壁荒漠中建设出了一个美丽的家园——全国文明城市、中国生态环保模范城市克拉玛依。

    望遍神州,还能找到第二个反差如此强烈的作品吗?

    如果没有几代新疆石油人的建设与呵护,这样的结果是不可想象的。

    就让我们从一个个小故事当中去体味新疆石油人对因油而生的家园深深的爱恋吧!

    王延明为了绿化厂区,宁愿辞去领导岗位,将自己的后半生与树木绑在了一起。他的初心非常简单:有了绿水青山才能留住人才。

    王延明:新疆油田的“杨善洲”

    “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

    这首《克拉玛依之歌》,表现了新疆油田建设初期和克拉玛依市建设初期的实际情况。

    因为缺水,克拉玛依直到引水工程竣工之前,绿地面积都极其有限。毫不夸张地说,在克拉玛依种一片绿,比养一个孩子都难。

    王延明担任党委书记的采油二厂位于白碱滩区——顾名思义,就可想而知这里的原生态环境是个什么样子。

    因为环境恶劣,所以人心不稳。采油二厂每年都有三四百名职工要求调离。

    “谁愿意在这儿啊,光秃秃的,连棵树都没有,风沙大得很。”王延明下决心改善厂区的环境。于是,1985年,还没到退休年龄的王延明要求提前退休,退休的理由是要在厂区周边种树。

    1985年4月13日,采油二厂绿化工作委员会成立,王延明担任委员会主任。

    从那天起,王延明带领着四十余名职工家属,开始了绿化白碱滩的“长征”。

    那时的克拉玛依,气候还极为恶劣。夏季高温,冬季极寒,一年四季风沙不断。

    为了种树,他跑遍了乌鲁木齐、石河子、沙湾、阿勒泰、伊犁等地。每到一处,王延明不仅仅是订购树苗花种,还细心查看当地的园林布局,讨教植树养花经验。

    退休前,王延明从未回过老家。1986年,在老伴的一再催促下,他才回了一次承德。

    可一回到家,他不是在家里和亲友叙旧、唠家常,而是整日上山去找花种。几天下来,收集了五六斤。有一次,他听人说,盐碱地种山楂树容易活,就自己掏钱,买了一大捆树苗扛回家。

    在回新疆的火车上,王延明用塑料布包裹着树苗,牢牢地抱在怀里,生怕压坏;宁愿自己口渴,也要把随身带的水都浇到树苗的根上。

    绿化需要大量的投资,从来就不会大手大脚花钱的王延明,在绿化上更是心疼钱。

    为了节省买肥料的钱,每年开春前,王延明都会去油田计量站掏旱厕。那段时间,王延明每天回到家里,就像是掉到粪坑里刚被人捞上来一样,又馊又臭,人见人躲。

    为了节约浇树用水,王延明领着家属工捡来几千米的水管旧料,然后请厂里安装队的小伙子们收工后帮着焊接起来,硬是建起了一条几千米长的水管线。

    其实,王延明不缺财源。退休后,有不少人找上门来,有请他当顾问的,有请他出任企业法人代表的,还有请他合股办公司的。他一一婉拒,理由只有一个——我的树还没种完呢。

    就这样,仅用了3年时间,采油二厂厂区内外全都被栽满了树。但王延明还不满足——

    在距离采油二厂厂区西北方向约1公里的地方,有个垃圾场,正好是厂区的上风口。

    王延明一直觉得,如果那儿的环境改变了,厂区的环境肯定能得到大的改善。

    1987年,王延明有了一个更大的目标,他要对垃圾场进行绿化改造。

    自那以后每一个或晴朗或阴冷的早晨,采油二厂厂区西北角的一条蜿蜒的小路上,总能看到清瘦而精干的王延明的身影。他手拿一把铁锹,边走边观察着周围的小树苗,不时地把倾斜的小树苗扶正,再给它培几铲土。

    1999年,采油二厂党委经过讨论,决定将西北角的这个园子命名为“延明园”。王延明知道后,找到厂长表示坚决反对。

    厂长说:“这个名字与你的名字没关系,‘延明园’的寓意是延安精神在这里大放光明。”这弄得王延明无话可说。

    从1985年开始,采油二厂的绿化覆盖率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树木成活率由不到30%提高到了99%以上,并在白碱滩上种活了桃、李、杏、苹果等十多种果树树种,乔木、灌木类各十余种,花草种类还达到了六十多个品种;先后建成了采油二厂“水上公园”“延明园”、防风林等,绿化率上升到40%,是克拉玛依市第一个达到园林城区标准的厂区。

    王延明的举动也感染了一大批克拉玛依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绿、植绿、护绿的行列中。现在,义务植树已成为克拉玛依市民的自觉行动。

一群白鹭在油田附近安宁地栖息。赵兰生 摄

2018年夏季,为了保护粉红椋鸟进行幼鸟孵化,正在筑路的油建工人主动停止施工,并设立了椋鸟孵化保护区。 本报首席记者 闵勇 摄

为了绿水青山,新疆油田公司宁肯不要金山银山。2018年,新疆油田公司主动退出了卡拉麦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油田开采业务。 本报首席记者闵勇 摄

    做一件事的动力如果非常充足,智慧和创新将是无穷的。

    钻井队为什么要自己养家畜?

    1989年6月12日,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副书记王照明来到32827钻井队调研工作。这支标杆钻井队正在承钻台29井。

    台29井位于天山脚下,相对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戈壁荒漠,这里的植被要茂盛多了,向着东南方向平视过去,在洁白巍峨的博格达峰的映衬下,大地甚至显现出了郁郁葱葱的景象。

    “标杆队”的称号果然名不虚传——

    在钻机隆隆的轰鸣声中,钻井队的工人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井场干净整洁。在基层摸爬滚打几十年的王照明一眼可以看出,这支队伍的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绝非是因他来调研而临时突击出来的。

    他进一步观察后发现,这口井的井场占地面积似乎要比一般井场小一些,各系统设备装置的间距更近一些。

    王照明就此询问井队的技术员。技术员告诉他:“这个地方植物多,我们想尽量少占点地方,不要影响植物生长。”

    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形成普遍的生态环保意识,也没有相关的管理规定。本职工作只是生产石油的钻井工人,能够想得这么周全,让王照明非常感动。

    他向井队驻地走去的时候,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家畜叫声。王照明循声而去。

    在一方围栏里,圈养着大大小小61只家畜。

    “嗯?这是怎么回事?钻井队养这么家畜干什么?”王照明发问。

    队长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解释——

    第一,井队目前会战的准东地区距离白碱滩生活基地有三四百公里的路程,从基地运送生活物资的成本太高,而且若遇到暴雪、狂风等天气,给养可能会供应不上。井队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圈养家畜,既可以保证工人的伙食质量,也能够为单位节约成本。

    第二,这个区域植被相对茂盛,野生动物比较多。井队进行了严格的要求:绝对不许猎捕任何野生动物。但是科学的工作方法应该是疏堵结合。如果大家很馋肉了,担心会出现套野兔、抓呱呱鸡的情况。

    王照明用赞许的目光看着32827钻井队的党支部成员:“缺不缺饲料?需要的话,我来帮你们搞苞谷!”

    32827钻井队是第一支自己喂养家畜的钻井队,从那时起,多支钻井队也开始喂养家畜了。后来,随着物资供应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全国性环保要求的逐步完善,这项工作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为什么魏巍把志愿军战士称作“最可爱的人”,因为战士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新疆石油人也是一群可爱的人,因为他们的所思所想已经超越了本职工作的要求。

    人类的活动只能会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吗?不,爱会让自然更美好。

    二十多年前后的两个关于狐狸的故事

    1992年4月底,6046钻井队搬家到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开始钻探盆参4井。

    柴油机工毛建义在刚刚建好的井场附近捡到了一只孤零零的小狼崽儿。出于怜悯之心,他把小家伙带回的井场旁边的驻地野营房中喂养,同事们也都来帮忙。

    可是,在之后的几天时间里,总有一只成年狐狸在驻地附近徘徊,不走远,但也不敢靠近驻地。

    后来工人们才搞清楚:这只狐狸是小狼崽的“养母”。当小狼崽儿看到狐狸之后,蹒跚而焦急地跑向狐狸,一口衔住狐狸的乳头吃起奶来,但狐狸不敢在离人很近的地方停留,拖着小狼崽儿跑远了一些才开始怜爱地舔舐小狼崽儿。

    请注意:在这里讲这个故事的重点并不是狐狸怎么会成了小狼崽儿的妈妈,而是面对友善的、救助了它的孩子的石油工人,狐狸还是保持着很强的戒备心。

    就在大家读这篇报告文学的时候,一大家子狐狸一定在克拉美丽采气作业区职工驻地舒适地生活。它们会像家养的宠物一般,旁若无人地溜达、晒太阳、嬉戏;到了饭点儿,会去固定的就餐处大快朵颐采气工们为它们准备的食物;当工人们巡井时,它们会像保镖一样跟在工人身边。

    它们已经和这群采气工产生了感情——因为克拉美丽采气作业区成立12年了。

    2012年冬天,在克拉美丽采气作业区,一只狐狸因为雪太厚找不到食物饿极了,无奈而又谨慎地来到了作业区食堂附近,趁着人不注意的时候吃两口剩饭剩菜。

    于是,采气工们开始有意识地给狐狸投食。

    一开始,狐狸见到人向它们走来,一溜烟儿就蹿远了,对人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但是渐渐地,它发现这群人全都只是给它们投放食物,毫无伤害它的举动,于是离人的距离越来越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只狐狸的家族也在壮大,它开始带着孩子们来。后来,老狐狸死了,它的孩子们自己来。再后来,到了第三代,这些小狐狸从出生起就知道这片沙漠里的这群人是它们的朋友,天然地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读完二十年前后的这两个关于狐狸的故事,我们可以感觉到:在新疆油田的作业范围内,野生动物与新疆石油人接触的时间越长,就与人的关系越和谐。

    这是一个值得让人欣慰的结果——

    只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但可以实现,而且可以很美。

因油而生、因水而兴的克拉玛依。 本报记者 李浩然 摄

1997年至2000年,为彻底解决克拉玛依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桎梏。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市党委带领油田和市属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彪炳史册的引水工程大会战。陈晞 摄

新疆油田、克拉玛依市的发源地——黑油山1号井,如今已经成为了克拉玛依人重要的历史教育场所和旅游景点。 本报首席记者 闵勇 摄

    如果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同一项工作四十多年来的变化,可以得到一条清晰的脉络:我们一直走在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大路上!

    关于“原油不落地”的近半个世纪

    1965年4月1日,中心电站检修二班钳工安兆军被车间领导批评了。批评安兆军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认真执行“三不落地”的工作要求。

    所谓“三不落地”,是指油料、工具、部件零件不落地。

    为什么这么要求呢?

    是为了“避免油料浪费、避免工具和部件零件弄上泥土,影响设备质量”。

    1980年10月8日,新疆石油管理局驻采油二厂二油库试验站取得了一项重大成果。成果报告中写道——

    原油脱水过程中大量含油的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原油脱水基本实现水清油净不落地;达到了净化油含水0.33%以下,污水含油在每升10毫克以下……原油流失的情况得到根本性解决……目前试验站的同志们正乘胜前进,决心尽快解决污水回注中存在的问题。

    1994年5月24日,《新疆石油报》刊发了一篇通讯《我局文明开发沙漠资源——彩南油田地表植被无损,野生动物与人相安共处》。报道中有以下内容——

    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彩南油田,采油作业区内黄羊成群、沙斑鸡飞掠,野生动物夏去冬至,与人相安共处。这是油田建设者文明生产、文明施工维护沙漠生态平衡的结果。

    彩南的油井作业要求是油不落地、不见天,每施工一口井,都要建一套密闭系统,油田投资五十多万,购置了10套移动收油罐,对施工过程中排放的污油、浆液全部从密闭系统直接流入罐内,拉走处理。对被油污染过的地表,组织专人收油铲除,从远处拉来戈壁土掩埋,尽量恢复沙海地貌。

    油田每天都产出3500立方米的工业污水,虽然沙漠渗水率极高,但彩南从生态的长远保护观点出发,投资七百多万元,从国外引进了一套污水处理装置,建起了沙漠污水处理站,将排放的含油污水处理后,重新注入地下,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占用面积,去年建成投产的联合站占用土地只是同类设施的一半。

    2012年12月12日,试油公司测试队负责人刘栋带着队伍来到百口泉采油厂的一口油井上进行测试工作。

    他们到达现场之后的第一项工作,是将一张巨大的无缝绿色防渗布垫在井场上,将油管架和工具架下铺上防渗膜,井口装上了漏斗式井口油水导流装置。这样一来,整个的试油作业过程和地面实现了完全隔离。

    这些工作完成之后,他们才开始进行测试作业。

    这其中的井口油水导流装置在2010年6月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早已在多个作业区推广使用。

    2018年7月12日,新华社记者段敏夫来到了新疆油田公司在吉木萨尔县境内进行开采的吉7井区。

    他注意到,新疆油田公司的“智慧油田”已经成功地转化为环保生产力。准噶尔盆地部分油区采取了井筒智能控制、远程控制等自动化设备,每口井、每个技术参数都反映在电脑上,极大地减少了油田作业与具体地理环境的接触。

    段敏夫认为,在新疆油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以科技革命的方式融入了日常采油作业中。

    大家从上述跨越了四十多年的5个小故事当中读出了什么?

    同样是“原油不落地”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这样要求的目的单纯是为了节约生产资料、保证生产质量;20世纪80年代在节约原油的同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循环利用采油所产生的污水了;20世纪90年代,新疆油田已经在体制机制和技术设备投入上明确地将环境保护作为了油田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进入21世纪,生态保护已经成为了新疆油田员工自觉而习惯的行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新理念、新思想已经插上了智能科技的翅膀。

    同时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新疆油田对生态环保的主动意识、主动要求和主动作为,远远早于、高于、多于全国同期的环保意识、环保要求和环保行为。

    这样的意识、要求和作为,当然和新疆油田工业文明的理性思维、宽广视野的本质休戚相关,更重要的是:新疆石油人明白一个道理:为国家多生产石油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那么,新疆石油人认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目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愿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任何有助于实现这个中国梦的具体工作做起!

    这是对共和国最深沉、最真挚的爱恋!(文中所述人物的职务为时任职务)

    (全文完)

时间:2019-09-30    来源:新疆石油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