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本地新闻
【特别报道】风雪中的轮休大换班

驻厂坚守8天的克石化员工返程回家。本报通讯员 杨中建 摄

  本报通讯员 杨中建 杨玲

  2月12日,早上8时30分,天还没有亮。空中飘落的雪花在车灯的照射下,像一个个透亮的精灵在空寂的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厂区飞舞。

  10辆大客车缓缓启动,雪地上留下一道道车辙,犹如这个不同寻常的正月留给人们的深深记忆。

  你们撤,我们来

  这一天,是克石化员工集体轮休换班的日子,从家里奔赴而来的员工将接替已经驻厂8天的“战士”,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继续坚守。

  2月3日,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根据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阻断传播途径,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结合炼化企业24小时连续生产不能停工的特性,决定打破原有“四班两倒”的轮班模式,实行“两班倒”轮班模式,就是将原先分成4个班的人员分成两个班,一个班驻厂上班,吃住都在厂里;另外一个班居家休息,8天后再进厂替换驻厂的人员。上完班的员工再回家居家休息。实行新的轮班模式后,厂区员工上班人数从之前的两千二百多人锐减到八百五十多人。

  操作人员大幅减少,意味着每名在岗员工工作时间和工作量的成倍增加,坚守岗位的员工要承受工作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克石化驻厂员工正在进行监盘操作。本报通讯员 周新宇 摄

约半小时后,10辆大客车分别驶到克拉玛依市区员工居住小区的大门口,很多员工已经背着行囊在风雪中等待。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默默的行动便是责任和担当。这也许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最为特殊的一次上班经历。一路上,车厢里很安静,大家都在想着自己的心事。大家知道,接下来的8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将不能与家人见面,不能照顾妻儿老小。但大家更明白,他们是带着使命走出家门的,是在为克拉玛依的安全自觉奉献,是在为克石化的明天逆风而行;他们深知“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和希望比病毒传递得更快。同心合力、共克时艰是他们出征前的共同心愿。

  车辆进入了厂区,每个单位的领导都在自己车间的大门口迎接即将进入“战斗”的“将士”。

  “你们还好吗,辛苦了!”8天未见,如隔三秋。有太多的话想说,话未出口,有人却已泪流满面。

  “你们撤,我们来!”双掌相击,信心倍增。

  “同舟共济抗疫情,众志成城保生产!”前来接班的甲醇厂和油品储运中心的“将士”在党旗和团旗下齐声承诺。

  风雪中送行

  中午12时,雪越下越大。

  克石化厂区1号大门外,10辆大客车排列在公路两旁。

  公司党委书记许立甲、总经理秦本记在风雪中为轮班回家的员工送行。

  第一批员工走出了厂区大门,许立甲和秦本记快步上前致谢。

  “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

  “回家好好休息!”

  公司领导感谢的话语温暖着每个人的心灵,仿佛融化了冰雪。

停靠在厂区大门口的车辆将把返程的员工送到家门口。本报通讯员 杨中建 摄

每一个温暖的故事都值得铭记,每一个人都值得尊重,每一个人都值得感谢。此刻,走出厂区大门、身着蓝色工装的每一个的克石化人,成为风雪中最美的风景线。抗击疫情时期,因为他们放弃与家人团聚、全力以赴的辛勤付出,换来了克石化生产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他们用坚守和奉献诠释了什么叫“石油精神”。

  风雪中,有的员工用手机和许立甲、秦本记在厂区大门口合影,他们用这种方式珍藏这份特殊的感动。

  “谢谢你们!”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甲醇厂厂长马尚华向自己的员工抱拳致谢。

  “感谢你们!”许立甲和秦本记挥动双手向员工告别。

  我们继续坚守

  这次换班轮休的850人中,有586名员工主动要求继续坚守岗位。炼油第四联合车间第一批驻厂的88名员工,有80名员工选择继续驻厂坚守岗位,继续坚守的人数占比达90%以上。

  这个车间脱硫装置的班长陈绍金和爱人刘晓莉都在同一个单位,在第一批的8天驻厂时,他和爱人同时坚守岗位。这次车间换岗轮休,他们夫妻俩又要求继续留下来坚守。

  “我们家里的事能解决好,请领导放心!”面对车间领导和同事的劝阻,陈绍金和爱人语气坚定。

  艾力·乌守尔也是这个车间第一批坚守岗位的员工,他的爱人美合日阿依·艾尼江在炼油第五联合车间。这次他的爱人第二轮到车间驻守,家里留下一个两岁多的孩子由父母照看。

  车间多次劝艾力回家照顾孩子,艾力却坚决不同意。

  “孩子有老人照顾着,没事。车间这时更需要我!”艾力为了能留下来,甚至多次和车间软磨硬泡。

  “车间这次很多主动要求留下来的员工,我们都进行了多次劝说,大家的热情和坚定实在无法拒绝。”炼油第四联合车间主任罗强说,“我们的员工太好了,太让人感动了!”

  一句“我们留下来继续坚守”,彰显了克石化人主动担当的情怀,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感动。

  加油,克石化!致敬,克石化人!

时间:2020-02-15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